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就“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塑与碳市场、碳金融未来”发表主题演讲。
马蔚华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治理变革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已在规模与碳价上领先全球,但面临激发中小企业减排动力的核心挑战。通过创新“降碳贷”等金融工具,并借助大数据与AI技术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中国正致力于完善碳金融生态,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与方案。
以下为演讲全文速记: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五道口与人民银行过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五道口原本就是我们的研究生部。既然五道口给了我任务,我一定认真完成。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塑背景下中国碳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我对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解是:它是协调全球经济行为关系、规范各国经济行为的制度安排、组织机制和规范体系的总和。可能理解得还不够全面。
过去20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从本世纪初的20%上升到现在的45%,经济话语权的增强为治理格局变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同合作不断增强,合作比例从20%提升至40%。由于发展阶段相似,这种合作更具共识基础。第三,新技术革命如人工智能、新型支付体系等,对传统治理范式形成颠覆性挑战。比如人工智能、跨境支付、稳定币、RWA(现实世界资产)等,在传统治理框架中尚未覆盖,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治理结构维度拓展的体现。这些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话语权的增强使得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南南合作的提案更容易通过,最典型的是2015年《巴黎协定》第6.4条,明确了全球碳市场由联合国主导而非西方单边主导,并规定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这是新兴市场国家在新治理结构中的重大成果。
在新格局下,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呈现新局面,特别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与4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并通过能力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碳减排。据估算,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碳支持超过1700亿美元,减碳量可达8亿吨以上。人工智能在碳资产识别、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创新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而稳定币、RWA等新型金融形式有望引导资金更精准地流向绿色领域。
目前,全球碳市场取得显著进展。截至今年1月,全球已有38个碳市场投入运行,覆盖超过12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达23%。巴西、印度、哥伦比亚、土耳其等国也在加强碳市场建设,并在统一标准、碳定价等方面取得进展。碳市场的推进带动可持续金融快速发展,2024年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绿色债券发行量突破1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预计2025至2034年间,可持续发展资金年增长率可达20%,到2034年规模有望接近40万亿美元。
中国碳市场在全球处于前列,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国际化的碳市场,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今年9月24日,习主席宣布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承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7%-10%,展现了积极的减排决心。
中国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覆盖2256家电力企业,配额量50亿吨,占全国排放的40%。今年国务院新增钢铁、建材和有色冶炼(主要是铝冶炼)三大行业,覆盖企业达3500家,配额量提升至80亿吨,占全国排放的60%,占全球碳配额比例的53.33%。预计到2027年,碳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企业,实现重点排放行业全面纳入。碳价方面,去年底碳价较2021年开盘价上涨103%,体现了碳排放在市场机制下的价值实现,也推动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碳市场的发展为碳金融创造了条件。碳市场提供价值信号和底层资产,碳金融则为市场提供长期资金和风险防控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大型排放企业可通过碳市场进行排放权交易,做得好可获益,做得差则需购买配额,从而形成内生动力。但目前更需关注的是中小企业,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排放量占比达50%,但单个企业排放量小,政府监管成本高,企业自身减排动力不足,存在“做好无益、做差无罚”的外部性问题。
如何增强中小企业的减排动力?我们认为可借助商业银行信贷机制形成碳减排利益挂钩。目前人民银行和监管机构已开展多项探索,如湖州、徐州等地的政府主导模式,深圳推出的“降碳贷”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碳排放水平挂钩,排放表现好的企业享受利率下浮,差的则上浮,以此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这一做法已被列入深圳成立45周年成果。
关键是要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具体流程是:企业申请贷款时,银行委托第三方征信机构(如提到的数科企业)进行碳评基工作。该机构通过金税工程获取企业排放数据,并基于自有模型(拥有6200万家企业绿色数据)进行碳排放评级(如3A、2A等)。目前该模式在深圳、山东临沂等地试点,效果显著。
展望未来,中国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需在理念深化、利益机制构建和生态环境支撑三方面持续发力。生态环境包括第三方认证、信用评级、碳账户、绿色智能识别等配套体系,需要征信公司、绿色数据企业等参与。过去企业碳评价成本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现在通过技术手段可降至几百元,且效率大幅提升,几分钟即可完成评估。这一生态系统的完善将对中小企业碳金融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总之,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日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探索,为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