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在上海水上运动中心正式启航,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3名顶尖赛艇运动员齐聚于此,挥浆开赛。中国女子四人双桨奥运冠军组合张灵与陈云霞、克罗地亚传奇兄弟档马丁·辛科维奇和瓦伦特·辛科维奇、德国奥运冠军奥利弗·齐德勒以及英国新锐劳伦·亨利等名将的出场,为本届赛事注入强劲竞技魅力。大赛首日,中国队在男、女轻量级双人双桨预赛中,均收获小组第一。
这场世界顶级赛事的落地与举办,背后是中国近年来对水上运动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提速和战略投入。2023年6月,体育总局联合发改委、文旅部等部门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推动水上运动基础设施提质扩容”,“鼓励利用自然水域资源发展赛艇、皮划艇、桨板等多样化项目”。同年11月,财政部与体育总局下达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专项资金,明确支持包括公共船艇码头在内的多个类别项目。
不久前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再次强调,要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以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差异化水上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
上海市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引领角色。依托“一江一河”的自然禀赋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目标,上海已将水上运动纳入整体体育发展战略,坚持国际化与大众化双轨推进的发展路径,并陆续建成东方绿舟水上运动中心等一批高标准的专业化场地设施。2024年3月印发的《2024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工作要点》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广户外和新兴体育运动,因地制宜发展水上运动产业。
作为中国赛艇运动的起源地,上海与水上的缘分早已深植于城市基因之中。早在1852年,黄浦江上便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场赛艇会。1863年成立的“上海划船总会”更是成为中国现代赛艇运动的摇篮。这些历史印记不仅见证了上海水上运动的起源,更预示着这座城市与水相伴相生的未来。
来到近几年,上海市对水上运动的投入力度空前,一项项高水平、多元化的赛事如珍珠般散落在城市的“一江一河一湖一滩”,形成了多层级、多品类的水上赛事体系。
在国际层面,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与2024年世界泳联游泳世界杯(上海站)等大型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上海承办世界级水上项目竞赛的成熟运营能力。同时,全国性专业赛事如2014年和2020年全国赛艇锦标赛的承办,不仅锤炼了场馆运行、赛事组织与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也为上海后来培育自主品牌赛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国内水上运动专业竞技领域的地位。而本次赛艇世锦赛的承办,更将上海的办赛水准推向了新高度。作为全球唯一的残健融合赛艇世锦赛,无论是渗透“食宿出行”的无障碍设施,还是方便轮椅通行的卫生间门槛零高差设计和扩宽版客房门框,处处可见以人为本的办赛用心。

拥有了丰富的国际与全国性高水平赛事承办经验,上海正在逐步培育自主赛事品牌。作为这一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于2021年、2024年创立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和上海帆船公开赛,已成为彰显城市水上运动特色的标志性IP。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将在世锦赛之后“接力”举行。“双赛联动”,赛艇运动的激情与热度将在上海延续至金秋十月。
大众赛事与青少年赛事体系方面也在持续发力。近两年上海举办了密集而丰富的系列赛事,在全市各处水域多点开花:2024年、2025年举办的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包含赛艇、皮划艇项目,今年5月的"苏河湾"上海桨板公开赛吸引了全国约400名选手参赛,8月在崇明区举行的上海市民桨板大赛继续推高大众参与热度。进入9月,赛事节奏进一步加快,中国家庭帆船赛上海站和上海市青少年冲浪公开赛接连举办。水上运动正在从专业领域彻底走向上海的千家万户。
界面新闻注意到,赛事经济的溢出效应正在为上海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以本届世锦赛为例,青浦区深挖“票根经济”,上线“一张票根玩转青浦”联动消费计划,观众可凭赛事门票享受区内170余项“吃住玩”消费优惠。同时推出多条赛事主题旅游路线,深度融合观赛与本地体验,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从苏州河到世界舞台,上海用水上运动向世界递出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