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上海站 冯赛琪
10月16日,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举办。16日上午的开幕式上,《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2025上海ESG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这份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牵头联合多家金融机构、企业及服务机构等共同完成。
近期,新浪财经深度对谈了报告工作组负责人、交大高金金融学讲席教授、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严弘,深入了解过去一年上海ESG发展的新变化。对话还聚焦当前ESG在国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与堵点,并探讨专业性和建设性的改进方向。
严弘表示,今年的《报告》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大量具体案例,使企业的实践路径和成果更加直观可见,从而更好地体现其实践性与可推广性。
他指出,过去一两年间,上海ESG发展的显著特征在于多层级的协同治理不断深化。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聚集了众多涉外企业,既包括在沪设立分支机构的跨国公司,也有从上海“走出去”的本土企业。随着国际化对接的推进,涉外企业行动方案正在推动本地实践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多层级协同治理,是当前上海ESG发展主要特征
新浪财经:今年发布的上海ESG发展报告有何特点?
严弘:2024年我们发布了第一期《上海ESG发展报告》,当时主要通过统计数据展示各行业和各类主体的ESG行为。到了今年,在延续行业和主体数据进展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增加了具体案例,让企业的实践和效果能够得到更直观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展示其实践性和可推广性。
另外《报告》用了两章的篇幅探讨上海地区ESG的国际化进展。作为国际化中心城市,上海通过国际交流和涉外企业的ESG实践,让中国的ESG经验更好地与国际标准和主流实践接轨,发挥桥梁作用。这也有助于把中国一些优秀做法推广到国际,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今年我们还同时发布了英文版报告,希望将上海的经验传递给国际社会。
新浪财经:如何评价上海在过去一年ESG发展上的变化和进步?
严弘:整体来看,上海一直走在全国ESG发展的前列,出台了很多具体举措。特别是在最近一两年,上海ESG发展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多层级的协同治理上。
从政府政策层面看,上海的政策覆盖了标准建设、能力提升、法治统领和场景转化等各个环节,形成了顶层引导、区域协同、本地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ESG的发展还是以企业为主要载体。过去一年多,我们看到企业和园区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示范效应, 这在我们的《报告》中也有体现。像临港集团、申能集团、宝武集团等大型企业,都在推动ESG技术和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探索从“无废工厂”到“绿色园区”再到“零碳城市”的模式。
在金融赋能方面,上海的金融支持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从银行、券商到保险、基金等机构,都在通过转型金融目录、绿色金融平台和ESG数据中心建设等方式,构建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网络。
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很重要。很多第三方机构,如咨询公司、数据服务机构,也在搭建ESG数据中心和智能披露平台,帮助上市公司提高ESG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可比性。
最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有大量涉外企业,既有在沪设立分支机构的跨国公司,也有从上海“走出去”的本土企业。去年上海发布了《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就是为了推动本土实践与国际标准更好衔接,帮助企业“走出去”。
新浪财经:上海ESG发展目前和国际资本市场来说,还有哪些不足和差距?
严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信息披露标准和质量的差距。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信息披露框架和相关要求,但在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性上,仍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与国际先进经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此外,我们的评级体系与国际主流模型的兼容性仍有不足。虽然一些本土评级方法与国际主流方法存在重合,但还不能实现完全互认。举例来说,MSCI等国际机构的一些方法论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下并不完全适用。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数据缺失问题,如果按照国际框架进行评级,缺失指标可能会影响最终结果。
在第三方服务和信息供给方面,虽然目前已有数百家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媒体和咨询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尤其需要建立系统性的指标追踪和长期研究机制,这样才能把整个生态建设得更完整。
另外,还需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参与度,我们更多处于学习和融合阶段。
国内ESG仍处制度建设期,有待从外部推动转向企业战略需求驱动
新浪财经:在信息披露方面,目前国内已有哪些ESG相关标准?结合行业特点,您认为应如何落实执行?
严弘:2024年11月,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建立涵盖战略披露、风险管理和关键指标的综合信息披露体系,推动我国ESG标准体系与国际主流框架对接,为企业在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引。
2025年3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上市公司须按照交易所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自2025年7月11日起施行,提升ESG信息披露在法律层面的约束力与可执行性。
上述制度都是从跨行业、高层次角度为企业信息披露提供了总体准则,但在具体落实中,由于指引留有一定空间。因此,各行业组织在标准的制定时,要承担起细化职责,为具体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执行指引。
新浪财经:当前国内发展ESG,难点和堵点在哪里?
严弘:难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理念的树立和对ESG建设的认知,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国企的信息披露整体上要比非国企、民营企业规范,这得益于国资委对他们的要求,更多是外部推动的结果。然而,在经过一个强制执行和转型的过程后,不少企业已经将ESG建设纳入其决策和治理结构之中。
二是推动ESG发展有成本。企业在ESG方面的投入需要在短期发生,但产出和效果往往是长期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如何平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太顺畅的时候,很多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ESG投入的优先级自然会受到影响。
我们希望随着经济复苏,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ESG,也能让更多人理解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外部监管要求,而是企业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将ESG理念和可持续理念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和公司治理体系中,及早转向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新浪财经:您刚刚提到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披露ESG的时候面临困难。除了增强公司治理,政策、市场可以给他们什么支持?
严弘: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不清楚自己拥有哪些数据、如何归类并使用这些数据。所以,这里需要有具体的指引:告诉企业他们需要披露哪些数据,以及可以找哪些机构来协助完成。
对于上市民营企业或者在股交中心挂牌的中小企业来说,交易所在政策规则具体实施时,要给这些公司提出一些标准或指引,帮助企业理解应该做什么。当然,目前这些规则更多是指引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报告》中也提到,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咨询公司已经推出了数字化平台,让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收集、披露信息和数据。
新浪财经:很多国外投资机构对企业ESG设有硬性指标。中国的投资机构在ESG考量上,是否也有类似硬性要求?目前实施情况如何?
严弘:的确,很多海外投资机构会设定企业ESG标准门槛,如果企业明显不符合要求,是不会被纳入投资范围的。例如,有些ESG基金或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投资范围(mandate)通常明确排除化工原料、烟草、军工和武器等相关企业。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海外投资机构更多是采用综合评分和权重机制,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估是否值得投资。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也开始将ESG纳入考量,但目前尚未形成硬性门槛。大部分国内银行、基金和保险机构将ESG指标主要作为参考,用于风险评估和企业长期价值分析。当然,对于绿色金融或ESG基金而言,为了投资ESG表现较好的企业,也会在筛选机制和投资标准上设定一定门槛,确保募集资金用于符合环境效益的项目,但覆盖范围有限。
总体来看,国内投资机构的ESG门槛相对宽松。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信息披露完整性和数据可比性参差不齐,加上评级体系存在差异,实际投资决策仍面临一定挑战。
新浪财经:“漂绿”“形式化”问题依然存在,针对“漂绿”,有没有更精准的防范、筛查措施?
严弘: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更精准的ESG筛查措施,国内整体上仍处于制度建设阶段。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相关的审计工作,判断企业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审计、第三方验证和监管审查实际上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和处罚机制。
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我们可以收集和检测ESG数据,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数据可核查性,从而更好地追踪关键指标及其数据来源。
标准化建设也非常重要。针对核心指标建立明确标准,可以有效降低“漂绿”的空间。如果整个标准体系松散,则企业存在操作空间较大;而体系越严密,漂绿空间就越小,同时又能允许行业差异化的发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