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的中国主会场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主会场当天开幕的重要特展则是“‘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
澎湃新闻今天在展览开幕现场看到,这一特展聚集了来自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藏品338件(套),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立意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码。展览中可以看到殷墟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和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丑钺在出土后时隔50年首次聚首、同框展出。此外,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尾声处特别设置了一个惊喜“彩蛋”, 以《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为线索,展出其文物原型。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以商代而言,“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使得人们逐渐看到,殷商时期不仅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顶峰,更是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融汇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对以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览现场
展览内容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个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进而展示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商王朝的疆域版图:中心区、次级区、影响区
“居中衍大”,从甲骨文和青铜器看中华一体
据介绍,商朝初期主要经略“有夏之居”,随着势力的扩张,商文化区域也大为拓展。商代中期,其范围大体为东到山东泰沂山脉一线;西抵陕西关中西部的岐山、扶风;北达长城一线;南逾长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就此指出:“商王朝的疆域版图如同同心圆一般,向外层层扩展,政治地理架构表现为‘王畿—四土—四至’三个层次。”
本次“看·见殷商”大展除了历史上商王朝所在中原核心区的殷墟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安阳博物馆等作为承办机构外,展陈展品上也得到了诸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友馆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
首都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章文永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展精品荟萃,不少一级重点文物都是各大友馆的镇馆之宝,此次能够拿来借展殊为不易。”

牛尊 展览时间:5.19-5.25 通长40厘米 带盖高22.5厘米 腰围52.5厘米 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展区内不少单体陈列的重点展品都标有相应的展期。以2号展厅内陈列的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的牛尊为例,该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展期为5月19日至25日。随后在同一展位,还将有青铜手(5.30-6.8)、铜象尊(6.17-7.13)、双面铜人像(7.22-8.31)等作为替换展出。

铜象尊(资料图) 展览时间: 6.17-7.13 通高22.8厘米 宽14.4厘米 长26.5厘米 1975年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吉金有范,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因出土时颜色青灰,故名“青铜”。殷商时期延续了中国早期青铜制作特色,即铜锡合金、模范铸造。《荀子·强国篇》中说: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这大体是青铜器的制作流程,即制范、熔铸、修治。殷墟的青铜作坊遗址与相关遗物,是殷商作为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第一个高峰的有力佐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殷墟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和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丑钺,实现了出土后时隔50年的首次聚首、同框展出。

一对“妇好鸮尊”时隔五十年两相对望,均通高约46厘米,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尊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尊为河南博物院藏,展览时间: 5.19-5.29。
妇好墓是殷墟少数几座未被盗掘的商代墓葬之一。数量巨大的陪葬品,尤其是青铜器彰显了墓主的身份。这对青铜鸮尊便是于1976年在此出土,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讲解员介绍说,“鸮鸟就是猫头鹰。《诗经·商颂》有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见殷商人先祖的来历同玄鸟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这对鸮尊以独特造型与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其中一只来自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鸮尊’此次进京出差的旅程截止到本月29日。”

殷墟出土的鸮尊(国家博物馆收藏)
“看·见殷商”展览中的文物

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收藏)

展出现场,鸮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汤以武力推翻夏的统治,建立政权,自誉“吾甚武”,号曰“武王”。为增强战力,代表其时最先进技术的金属——青铜被用来打造武器,并主要用在武器的杀伤部分。殷商考古发现的青铜兵器揭示出更多的商代军事征伐的细节。这对亚丑钺于1965年在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因造型和体量罕见,一件被调往北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留在山东博物馆收藏。此次展览也是亚丑钺“哥俩”出土后的首次会面。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亚丑钺
中国文字的发生始于何时,到今天尚不能做出可信的判定,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是商王室和贵族祭祀占卜的内容记录,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如战争、田猎、农事、天气等等,它们不仅是写满殷商直接史料的先民手泽,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无价瑰宝。

卜甲 商 1991年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东地H3 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藏
2010年于安阳殷墟遗址大司空墓出土的习字甲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这片习刻甲骨残长10.8厘米 残宽10.2厘米,是商代贞人(作为商王的代言人问卜,商王有时也亲自问卜担任贞人的角色)为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以符合占卜活动的庄重性的见证。据说,初学者需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参与正式卜辞刻写。练习内容集中于常用占卜术语上,练习材料多用废弃的牛肩胛骨或龟甲碎片,部分则用专门准备的“练字板”。现世遗存的少量“习刻”甲骨是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艺传承及早期书法演变的关键实证。

习字甲骨 商 残长10.8厘米 残宽10.2厘米 2010年安阳殷墟遗址大司空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
“看·见殷商”策展人高红清博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看一个朝代,甲骨文的发现实证了商朝的存在,中华文明的悠久性得以体现;青铜器不仅是重要的金属制品,更是社会结构和权力形态的物化体现,代表了当时文明的最高成就。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广阔的商朝疆域上,整合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机制,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
“式范后世”,电影《哪吒》彩蛋文物展现活化利用
当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生产上除了使用石制等工具,还开始使用青铜工具。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以族群为单位,手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工艺日臻成熟。技艺累积至殷墟时期,在玉石、陶器、牙角、皮革、竹木、麻丝、制车等各个方面,皆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与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一同形成了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甲骨载文,商人的忧惧与希冀开凿出华夏文字的长河,泽被至今;铜液冷却、模范乍开,熔铸于鼎彝的精神信仰尤能在四目对视中让今人感知亘古的力量。除了甲骨文和青铜器,本次展览中的陶器、玉器等展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陶人 商 残高7.5厘米 殷墟遗址豫北纱厂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在2号展厅入口处陈列的商代泥质灰陶陶人,残高7.5厘米,于殷墟遗址豫北纱厂出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隔着玻璃橱窗同他四目相对,但见其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口粗颈。仔细观察下,陶人胸部还刻有一“子”字,则是商王的姓。
讲解员在导览时介绍说,姓氏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标志符号。“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氏为姓的分支,姓少而氏多。在古代,姓、氏可以通过命赐获得,《通志》中记载‘商始祖偰(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

玉璧 商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华夏的玉器加工历史可谓悠久。进入商代后,在郑州、河北藁城与湖北盘龙城、乃至四川成都等地都发现了玉器,主要是玉钺、玉璧、玉璜等礼器。其中玉璧在先秦文化中为“礼天”的核心法器,象征天圆地方位居六瑞之首。通过考古还发现了殷墟的玉石器作坊,在加工时可能使用了轮轴机械,而专业化的生产无疑提高了玉器的产量与传播。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的四川地区的又一重大发现。自2001年以来,出土了具有鲜明古蜀文化特征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展品中的一枚金沙玉璧直径达24.25 厘米,是目前巴蜀地区发现的最大玉璧,反映出古蜀对中原礼制玉器的选择性吸收与本土化改造。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也进行了许多创新实践。引人瞩目的红色丝线引导了整个展厅的视觉,在保障空间通透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明赓续过程中的生命力。

1号展厅现场图
策展人高红清博士就此介绍说,“1号展厅中心展示内服(王畿区)的红色丝线垂直连接展厅天花形成中心展台,台面上印制‘内服’范围和重要地理信息,外圈围合着雕刻天干地支的吊装造型,展现殷商时期天文历法以及周祭制度对商代统治的重要作用;2号展厅通过红色丝线串联外服‘四方之地’,以天花上的亚字形大墓造型为核心,连接展台、展柜。结合多媒体装置强化“大邑商”与四方的关联性,直观展现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演进轨迹,实现疆域与文明的视觉对话。”
现代考古学利用地层关系、遗迹组合等细节,重构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图景。而文物的活化利用则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方式赋予文化遗产新功能,使其融入当代生活。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尾声处特别设置了一个惊喜“彩蛋”, 以《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为线索,展出其文物原型。

片中憨态可掬的结界兽形象,主要来源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在形象设计时参考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和青铜鹰形铃等。展品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粗眉立眼、阔口长耳、蒜头鼻,反映了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商 头纵径17.8厘米 横径15厘米 高45.8厘米 宽23.8厘米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青铜鹰形铃 商 长20.7厘米 宽8.5厘米 高14.3厘米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结界兽的武器元素来源则是虎纹钺和商青铜锯齿镰形器。展品虎纹钺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钺以虎首为銎,虎背为刃,是西周特有的异形兵器,而以虎纹饰钺,当取凶猛威武之意。在商周时期,钺是君王和将领征伐大权的象征,代表持有者对敌族及不听命者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结界兽的武器元素来源:商青铜锯齿镰形器 商 外弧长54.3厘米 宽2.6---5.9厘米 銎深4.5厘米 1980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 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虎纹钺 西周早期 通长23厘米、宽6厘米 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在《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无疑是四海龙王中的焦点,尽显王者气质。其施展的“水刀”技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能划破银幕。展品中的玉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它仿同时期铜刀所制,刀刃两面磨制,十分锋利;背部镂空,刻八组方形扉棱,刀身两面各刻有六个鸟纹,简直同敖光称手的兵刃如出一辙!令不少观众纷纷驻足拍摄留影。

东海龙王的武器原型来源之一:玉刀 商 通长25.2厘米 宽2.8-3.3厘米 厚0.5厘米 柄长4.9厘米 厚0.7厘米 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亚长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藏
另据悉,展览开幕的同时,“北京博物馆季”主题活动也将拉开帷幕。以“文脉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在5月18日至10月8日期间,通过展览月、科技月、文创月、研学月、教育月、收官月的全面展示,构建“博物馆+科技/文创/教育”多维文化平台,打造城市文化消费新场景。
此次展览展期将持续至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