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不少自媒体开始热炒“C7驾照”,称持该证即可驾驶四轮低速电动车——俗称“老头乐”,并宣称年底将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试点,明年全国推广。对此,相关城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均明确否认。
网友很有想象力,编排出“C7驾照”,把“老头乐”也收编了进来。只是,调侃归调侃,“老头乐”该如何管理,其实一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个中曲折缠绕,不是一张驾照所能涵盖。更不要说,目前所谓“C7驾照”的说法,不过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此前提出的倡议,并没有实际的相关政策。
“老头乐”的管理难题,首先难在车辆本身。“老头乐”不光行驶速度低(最高车速一般不超过70km/h)、续驶里程短,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水平也较低,整个产品的品质、设计安全性等都较差。尽管全国一度有2000多家生产企业,市场渗透率极高,但确实属于灰色交通工具。
各地对“老头乐”的态度也比较含糊,甚至连它能否被认定为机动车,也有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明确定论。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老头乐”仍未被列入国家机动车公告目录。这就意味着它无法登记上牌,也无法购买保险。
其次,对“老头乐”驾驶员的监管也是一个难题。当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驾驶着“老头乐”穿行在城市乡村时,不仅道路上其他人的安全存在隐患,也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
类似现状导致各地执法很难,尽管一些地方曾开展“老头乐”集中整治行动,但是在常态化执法方面,往往面临各种困扰,管严了,会影响部分老年群体出行;管松了,会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老头乐”保有量据说已超1000万辆。无论如何,不能继续让这么多无牌、无证、无照的“老头乐”处于监管盲区了。
考“C7驾照”可能是网络炒作,但背后的问题、触及的痛点,则是真实的。道路监管、交通安全,不应该存在灰色地带,也不应该存在脱嵌的因素。任何一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将导致不测的风险。
为安全计,为便民计,都应该尽快将“老头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纳入正常管理。一者,从生产入手,可以明确相应标准,不达标的厂家坚决淘汰;从车辆管理入手,不妨规范增量,整顿存量,不断提升车辆的标准和性能,让“老头乐”跑得更安全。特别是在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当口,也是规范小微型电动车的时机。
再者,在驾驶员、道路行驶等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可以探索人与车的对应关系,将驾驶人与车辆,与其子女等绑定,这也可成为维系安全的重要手段。
说到底,“老头乐”的乱象,折射了需求、产业、监管等多重矛盾,也体现着真实的民生痛点,应该循序渐进地持续加强管理。发展中滋生的难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规范、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