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门户网站刊文分析了当地生源变动趋势和教师结构问题,提议将长期病假、占编不在岗、无法胜任教学者有序转岗至非教学单位,释放编制补充青年教师。
大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等人在文章中介绍,2020–2025年间,全区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呈现结构性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小学阶段自2021年起持续减少,年均减少约1400人,减量主要集中于乡村;初中阶段同样自2021年起逐年递减约400人,乡村和镇区减幅显著;高中阶段则自2021年起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增加约100人,增量主要集中在城区。
在教师结构上,该文梳理出4方面问题:
一是年龄结构老化。截至2025年9月,全区中小学(含幼儿园)在编教职工1793人中,50岁以上占30.34%,40–49岁占33.18%,30–39岁占23.54%,20–29岁仅占12.94%。
二是性别结构失衡。女教师1074人,占比59.9%;男教师719人,占比40.1%。男女比例差距接近20个百分点,仅3所学校男教师占比超过女教师。
三是学历结构有待提升。研究生学历60人(3.34%),本科学历1429人(79.7%),大专学历282人(15.73%),高中及以下22人(1.23%)。镇村学校高学历教师稀缺,14所学校中仅1人为研究生学历。
四是学科结构矛盾突出。专任教师1628人中,语数外教师891人,富余184人,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阶段;物化生政史地教师263人,缺口59人,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阶段;音体美等学科教师390人,缺口31人,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科学教师84人,缺口48人。不同学段、学科之间师资配置不均衡现象明显。
近年来,为优化教职工编制资源配置,大安区也进行了相关探索。例如,每两年根据生源变化系统调编,近年来从区级事业单位调剂141名编制至教育系统。另外,当地推行“编办控总量、教体局调配”机制,教师区内流动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2021年以来共补充教师211人(含研究生57名),有效缓解紧缺学科师资压力等。
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文章进一步分析称,“乡村虚超、城镇实缺”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是乡村“超编”实则缺。偏远教学点按生师比“超编”,但实际教学需求大。按规定,服务半径超2.5公里(单程超半小时)教学点不能撤,如牛佛镇中心校永新教学点仅110名学生也需配足教师18名。二是城镇“缺编”压力增大。城镇化及二孩效应,城镇生源激增,需增班增师,编制需求迫切。
编制标准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其资源配置失衡。具体而言,一是标准覆盖不全。国家师生比标准未涵盖学前、职教等特殊需求,暂未明确实验员、心理辅导员等教辅需求标准。二是学前义务挤占。全区仅1所建制幼儿园和9个中心校附设幼儿班,未单独核定幼教编制,占用小学编制32名。例如,回龙镇中心校附设幼儿班在园幼儿210余名,实际幼师中5人为小学教师兼任,6人为临聘。三是个别学校教师队伍存在“一入编定终身”现象,缺乏动态考核与退出机制。
文章分析,教师队伍还主要存在三个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一是年龄断层显。50岁以上教师占比30.34%,十三中学校高达71.43%。老龄化导致一线教学力量不足,知识更新慢。
二是性别比例忧。女教师占59.9%,新招教师中女性超80%,恐加剧性别失衡,影响队伍稳定与发展。
三是学科结构失衡。因教师职业壁垒跨学科跨学段流动困难、编制限制招引受阻等,导致教师学科结构问题凸显。一方面是同学段之间各学科结构失衡,例如小学教育阶段,语数教师富余,科学、劳动、心理健康等教师紧缺,特别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缺口达20名,部分学校存在教师“教非所学”现象;另一方面是不同学段之间学科失衡,如义务段教师富余,高中段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不足。例如,二十七中小学教师大量富余,初中教师紧缺;江姐中学高中学段教师缺口达37名。
为此,该文建议,一是退出机制规范化。探索“以人为本、保障待遇”的教师退出路径。对长期病假、占编不在岗、无法胜任教学者,有序转岗至非教学单位,释放编制补充青年教师。二是岗位类别严控化。严格执行教师、管理、工勤比例,清理超比例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编制监督检查,确保编制用于教学一线。三是建立研训一体化。在区教师进修校基础上,整合教研、培训资源,对富余学科教师开展转岗培训,实现“学科转型、人岗适配”;同步实施“梯队培养计划”,实现51岁以上教师带徒全覆盖。
另外,在结构调整上,文章呼吁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公招、人才引进、考调力度,重点补充心理健康、科学等紧缺学科,形成“生源多、质量好、资源优”的激励机制。同时,稳推用编改革。深化“县管校聘”“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利用机动编制精准投放,打破校际壁垒,鼓励优秀教师向基层、薄弱校流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