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全国客服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附近服务网点  全国报修  全国报修网点  24小时服务电话  家电上门服务  附近上门服务网点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龙佰集团“卡脖子”技术遭侵犯 涉案前员工一审被判罚3200万元网友怎么看

   更新时间: 2025-11-08 16:11  发布时间: 5小时前   740
核心提示:中经记者 陈家运 北京报道11月7日,(002601.SZ)公告披露,其控股子公司云南冶金新立钛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新立公司”)诉刘建良、赵泽权、江书安侵犯商业秘密罪一案,已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三名被告人因侵犯商业秘密罪且情节特别严重,分别判

中经记者 陈家运 北京报道

11月7日,(002601.SZ)公告披露,其控股子公司云南冶金新立钛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新立公司”)诉刘建良、赵泽权、江书安侵犯商业秘密罪一案,已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三名被告人因侵犯商业秘密罪且情节特别严重,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至七年不等,合计罚金3200万元,涉案违法所得将依法追缴上缴国库。

核心生产技术外泄

根据龙佰集团公告,此案涉及的商业秘密为其核心生产技术。云南新立公司于2007年以2000万美元从德国钛康公司引进“大型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技术”,后续累计投入超27亿元建成生产线。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刘建良、赵泽权、江书安曾分别在云南新立公司担任重要管理或技术职务。2019年龙佰集团收购云南新立公司后,三人在任职期间违反保密制度,擅自复制留存核心技术资料并带离公司。

案情显示,2019年上半年,刘建良与河北燕山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河北燕钢”)达成协议,约定以3000万元及生产线建成后3%的利润作为对价,提供氯化法技术支持建设生产线。随后,刘建良联合赵泽权、江书安,将去除原公司标识的技术图纸提供给河北燕钢控股的河北吉诚新材料有限公司,并参与生产线设计、设备制造指导等工作。

截至案发,三被告人已实际收受款项2700万元,并按约定比例分配,其中刘建良分得1080万元,赵泽权、江书安各分得810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定,三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侵犯商业秘密,且情节严重。结合犯罪事实、退缴违法所得等情况,作出一审判决:刘建良、赵泽权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罚金分别为1200万元和1000万元;江书安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罚金1000万元。目前已退缴的2232万余元违法所得予以追缴,未足额退缴的468万余元将继续追缴。

此外,公告还提及另有两名涉案嫌疑人堪振华、刘福东潜逃,公安机关已发布通缉令。

《中国经营报》记者就上述案件联系龙佰集团方面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不过,龙佰集团方面公告表示,本次刑事判决仅为被告人刘建良、赵泽权、江书安涉犯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一审判决,案件最终判决及后续执行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公司方面强调,上述判决结果对公司本期利润和期后利润不存在重大不利影响。

已提起13亿元索赔诉讼

龙佰集团在公告中披露,其正在追究相关方的民事责任,相关民事诉讼案件已由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

此前,在10月14日晚间,龙佰集团曾公告披露,云南新立公司已就氯化法钛白粉技术秘密遭侵犯事宜,向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将刘建良、江书安、赵泽权及河北燕钢列为共同被告,索赔经济损失及维权开支共计13.11亿元。

据了解,涉案技术秘密为云南新立公司引进并采取严格保密措施的大型氯化钛白粉生产线建设工艺与生产技术,属于钛白粉行业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氯化法工艺因低碳环保、产品质量优成为行业发展方向,但其技术壁垒高,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国内仅有龙佰集团及少数企业掌握规模化生产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被告方河北燕钢正在推进大型氯化法钛白粉产业布局。公开信息显示,河北燕钢通过河北吉诚新材料公司投资120亿元建设碳酸锂/氢氧化锂、氯化法钛白粉和碳素材料三个项目。其宣称采用“世界一流的亚纳米级氯化法钛白粉工艺技术”,同时配套废盐水综合利用技术,具有生产流程短、连续化操作、单线产能规模大、“三废”排放少、氯气循环利用等特点,致力于打造百万吨级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5年5月30日,河北吉诚新材料公司曾起诉云南新立公司,案由为“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该案于6月26日在河北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涉案金额50万元,目前该案尚未终结。至此,双方形成互诉局面。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全球最大钛白粉生产商,龙佰集团目前拥有66万吨/年氯化法产能,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公司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引进、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研发及项目并购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超100亿元,取得氯化法产业专利技术280余项,完成项目成果评价20余项。

业内人士指出,氯化法钛白粉技术因壁垒高、环保优势显著,已成为行业高端化发展的核心赛道。此次判决不仅彰显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心,也为化工行业技术保密与人才流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