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化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双重机遇驱动下,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稳步提升,2025年前8个月保费收入达7599亿元,同比增长2.38%,万亿规模近在咫尺。
然而,行业快速发展背后,“投保易、服务难”、数据壁垒突出等长期痛点尚未根除,单纯的经济补偿模式已难以匹配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转型压力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行业正开启从“风险补偿”向“健康管理驱动”的深度变革,政策支持与市场创新形成破解困局的合力。
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明确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部署,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专项指导意见,推动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保障”的新型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为行业转型划定方向。
市场层面,以平安健康险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率先破局,通过焕新服务品牌,搭建“健康行为—积分奖励—保障升级”的良性循环机制,将健康服务深度融入产品设计、销售、理赔全流程。
从技术赋能到生态协同,从产品创新到服务升级,商业健康险行业正逐步突破转型瓶颈,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愈发关键,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注入持续且强劲的金融动能。

转型之变:健康管理成核心引擎
“以前买健康险,只盼着用不上;现在保单在手,日常健康有了专属管家。”这是如今不少消费者对健康险的全新认知与直观感受。
近两年,国内健康保险行业正经历一场颠覆性变革,以平安健康险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率先破局,推动行业迈入“健康管理驱动、全周期守护”的全新发展阶段,让保险从单纯的“风险补偿工具”升级为贯穿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生态”。
回溯过往,“投保易、服务难”曾是健康险市场的普遍痛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居民健康意识全面觉醒,单纯的经济补偿已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需求,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作为行业转型的“排头兵”,平安健康险从2023年首发“平安乐健康”服务品牌,到2025年焕新升级“平安乐健康”,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健康保险+医健服务”核心经营战略的底层互通、产品共创、生态共建。
平安健康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友刚表示,平安健康险通过焕新升级“平安乐健康”这一标杆之举,旨在让每一次运动、每一次就医、每一次理赔都能沉淀为客户可增值的健康资产。
焕新升级的“平安乐健康”以四项核心服务精准回应用户痛点:一是鼓励客户主动管理健康;二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就医服务:三是调理客户身心健康;四是通过百余款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医疗保险产品,在保障端和理赔端长久稳定守护客户的健康平安。
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喻宁表示,健康险的经营逻辑已从“销售驱动”“保险+服务双轮驱动”,全面升级为“健康管理驱动”的新模式,健康服务不再是附加项,而是贯穿产品设计、销售、理赔全流程的核心引擎。
保险与健康管理实现深度绑定。通过量化用户运动、慢病监测等健康行为,推出健康积分机制,让正向健康习惯转化为可累积的“健康资产”,形成“健康行为—积分奖励—保障升级—健康提升”的良性循环。
“若在日常健康管理中保持良好依从性,积极参与运动等健康行为,不仅能获得保额提升、免赔额降低等短期奖励,还能在身体状况发生约定变化时,直接触发理赔流程获得及时赔付,形成短期健康激励、长期风险保障的双重支撑。”喻宁说。
如今,这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转型,正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头部险企纷纷加码服务密度与深度:有险企打通多家公立医院“医保+商保”直付通道,也有险企借助AI技术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也有险企提供“出院即赔”的理赔体验与数字化慢病管理方案。
政策之力:顶层设计锚定发展方向
“十五五”规划对健康保障体系的明确部署,为商业健康险行业划定了清晰发展航向。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到监管细则精准落地,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健康险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注入金融动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解读“十五五”规划时强调,要“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的服务供给”。在市场分析看来,这一表述从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商业健康险在养老健康领域的核心地位。
政策支撑体系持续完善,形成“顶层设计+细则落地”的闭环。9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商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疾病保险四大类险种的发展重点作出具体规划。其中,“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保障’新型健康服务保障体系”的部署,成为行业转型的核心指引。
政策红利正加速市场格局优化。头部险企凭借“医、药、康、护、险”全生态布局抢占先机,专业健康险公司则在细分领域凸显差异化优势。
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林晟表示,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天然适配医药创新、健康养老、康复护理等长期投资领域,可通过资金融通机制助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联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医保数据赋能、医保与商保同步结算等支持政策落地,保险公司将实现更精准定价、更可控赔付与更高效率理赔,这将同时提升险企产品开发意愿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商业健康险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破局之策:多维协同破解行业痛点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正迈向万亿规模。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保费收入已达7599亿元,同比增长2.38%,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几成定局。
然而,机遇背后,行业仍面临多重痛点难点的制约。近年来,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产品形态单一、经营能力不足、专业机构发展不及预期、与医疗医药协同不够等阶段性问题逐步显现。
其中,产品服务融合不足凸显短板。当前,健康管理服务多停留在体检、咨询等基础环节,与核心保障融合度低,难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
破解困局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保险公司主动求变,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构建覆盖健康管理、诊疗干预、理赔服务的全链条数据能力。
“保险业要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科技运用更好地惠及民生。”10月28日,在2025论坛年会“中欧保险创新论坛”上,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表示,在健康险、养老险等领域,加大“可穿戴设备+大模型”等技术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投保客户提供主动健康管理建议。
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林晟认为,可以把创新药械、创新疗法、创新健康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以及一些创新的自我监测设备,都纳入到健康解决方案中,通过最适合的时间、最适合的医生、最适合的技术、最适合的药品,最适合的用户健康管理方案,去提升整个健康管理产业可及性,从而不断推动健康管理的质效提升。
此外,他表示,应促进健康保险与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药企药械的直接合作,让它成为专业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成为保险保障的一部分。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开局节点,商业健康险市场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生态布局的持续推进,商业健康险有望在多层次保障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