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夏衍在北京八大人胡同旧居。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早年参加“五四”运动,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过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从1935年创作《赛金花》开始,至1954年写成多幕剧《考验》,夏衍一生共完成多幕剧、独幕剧、翻译剧、与友人合作剧等近三十部,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并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
今天是夏衍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的纪念日,2025年正好也是夏衍逝世三十周年。夏衍孙女、作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沈芸关于祖父的散文集《一个人和一群人》近日由文津出版社 | 微言推出了新的版本,对原有篇目调整,增加了数篇新作,书中一百三十余幅老照片中一半以上是首次发表。沈芸主编的“夏衍剧作十种”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 | 微言于近日出版,收录了夏衍最具代表性的十部剧作(话剧卷五部:《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芳草天涯》;电影卷五部:《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憩园》《烈火中永生》),并收入夏衍二十四篇“创作谈”。
沈芸于1975年在北京府学胡同的卫戍区接待室里才平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祖父,那年她大概五六岁。“文革”结束后,沈芸同祖父共同生活了二十年,直至1995年夏衍去世。在《一个人与一群人》这本书中,沈芸用感人至深的笔触记录了多面的夏衍:积极投身革命,终身有地下党情结,爱猫,爱好收藏,天性乐观幽默等等。10月27日,沈芸在上海参加“夏衍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纪念座谈会后接受了《上海书评》的专访,回答了关于夏衍从“工业救国”到参与“文化抗战”的心态转变、终身拥有地下党情结和收藏爱好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