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李平秀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作题为“清代秘密结社‘天地会’的世界——从洪门‘五祖’谈起》”的学术讲演。这次活动也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科一百周年志庆系列讲座”之一,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平、周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旭、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董佳贝等老师参与活动。本文为主讲人发言稿,末附现场提问和交流内容的整理稿。

李平秀著:《帝国的抵抗者们:清代中国秘密结社天地会的世界——从诞生到发展》,成均馆大学出版社,2025年
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清代秘密结社‘天地会’的世界”,内容大概分两个部分:一是传统天地会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出现和活动;二是近代天地会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发展与变形。我在今年出了一本新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也大致包含了这次报告的内容。
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传统天地会的出现与活动
(一)天地会的起源传说
上世纪香港武侠片风靡东亚,在我读研究生期间,一部分以天地会为创作背景的武侠片在韩国上映,我观看了《鹿鼎记》《新少林五祖》等影片,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让我萌生研究清代秘密结社的想法。其实武侠片所描述的“天地会”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前一方面是,天地会确是一个拥有“反清复明”政治理念的秘密会社;后一方面是,武侠电影里出现的例如“少林五祖”创建天地会等起源传说,我到现在也没有发现相关证据,在我看来,应为虚构。

《新少林五祖》电影海报
在天地会起源传说中,“少林五祖”是该组织重要的起源人物。据民间传说,康熙年间,少林寺僧人奉命平定“西鲁番”叛乱,战后为奸臣构陷,以致清廷火烧少林寺,这场大火中只有五名僧人最终幸存。正是这五名僧人随后创立了天地会。这些情节多出现于武侠小说或武侠电影中,比如金庸小说里就有类似情节。但有一些研究者也相信这些内容,认为“少林五祖”创立天地会的说法是能成立的。
为研究天地会起源传说,我多次到中国开展过田野调查。10年前,我去过一次登封少林寺。那时我的中文还不是很好,但我争取到一个机会,询问了一个和尚:“你好,听说清初康熙年间少林寺着火了吗?”虽然那时我满怀期待地看着他,但他说:“好像没有,康熙年间没有发生过,之前或之后有,但康熙年间没有。”

活动现场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起源传说里的“少林寺”,不是河南登封的少林寺,而是福建的南少林寺。我也去过一次福建南少林寺,在那里,我又询问工作人员:“这个寺庙康熙年间着火了吗?” 他们说:“这个地方,在康熙年间着火过几次。因为康熙初年,郑成功到台湾后,朝廷下令封锁台湾,当地官府落实相关指令时,便把南少林寺周围所有的寺庙都烧掉了。”起源传说里所讲少林寺着火的故事,历史背景应当为此。起源虽是“传说”,但也有一定的真实背景。所以我认为,南少林寺的周围福建地区应该有天地会创业的相关历史依据。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南少林寺

李平秀在福建地区做田野调查(2006年)
与南少林寺相关的天地会最初起源地,一在福建东边,一在福建西边。那时,我坐了两天大巴,从福建东边到了西边,朝着漳州方向行进。到漳州后,我便开始前往天地会的发源地——高溪庙。福建省人民政府在1991年认定这个地方为天地会创建地。我进去后发现相关资料很少,于是又问了几句:“这个地方真的是天地会起源地吗?”工作人员说:“对对对。”我又问:“有没有证据?”他说:“有证据。”我问:“在哪啊?”他说起源传说里有一个刻有“反清复明”字样的白石香炉,但此香炉为其他寺庙抢走,现已不在高溪庙中。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的高溪庙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的高溪庙
从历史传说上看,天地会初传之地似在观音亭。但我到达漳州云霄县观音亭时,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白石香炉。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我又去到五公里以外的下普庵。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白石香炉”。按起源传说,制作香炉的白色石头下方应刻有“反清复明”四字,我于是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抬起来,看下方有没有这四个字。结果他回答说,这个香炉已经无法挪动,无法查看。

位于福建省云霄县的下普庵

下普庵所见传说中的“白石香炉”
最后我也没找到起源传说的确凿证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出很多相关档案,其中也没有天地会起源传说的相关依据。但我认为,起源传说究竟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人为构建的,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参加天地会的人,他们都相信天地会就是由“少林五祖”创立的,这才是关键。进入20世纪后,天地会一直传承发展,直至现在,一代代天地会成员都相信这五个人创立天地会的说法。所以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理解天地会起源传说的演变过程。
(二)天地会的创业
那么,天地会创立的相关历史,从档案资料来看是怎样的呢?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台湾发生了由林爽文领导的叛乱,当时口号为“保明反清”。清廷派十万大军,花了一年时间来镇压叛乱,这是乾隆“十全武功” 中的第七次,有较大的影响。当时乾隆帝让闽浙总督伍拉纳调查叛乱的实情。据伍拉纳调查后的奏报,可判断天地会创立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创立地点就是福建漳州高溪庙,创立者为洪二和尚,真名郑开。从档案可见,乾隆二十六年天地会正式成立,但过了25年,清廷才知道它的存在。在此前天地会的情况都未被朝廷所知晓,地方上也不知道。天地会在25年里都是秘密在福建地区传播。
1787年前后,天地会组织规模持续扩张,并接连组织多起叛乱。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朝最终在重修《大清律例》的过程中,明确制定了对于天地会的处罚规定,将对它的处罚添加入“谋反律”中。在天地会秘密传播的前25年中,其政治能量并没有得到朝廷的确认,但在1792年,清朝廷直接使用国家权力,在《大清律例》中将天地会的组织和行动放到了“谋反罪”的高度,进行相应处罚。《大清律例》中明确了“天地会”这一名称,并认定它是企图谋反的异端结社。可以说,“天地会”这一名称所具有的政治力量,实则是清朝国家权力自行赋予的,并通过《大清律例》对外公布, 正式承认。
(三)传统天地会的组织原则与创建机制
就天地会-洪门的组织原则而言,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拜洪为义姓,天地会首领称为“大哥”。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洪为义姓,构建出一个虚构家族——洪门,它在官方机构、宗族社会之外,成为了非正式的第三类社会组织。官方对这种超出现有秩序之外的第三类社会组织比较警惕。一般而言,秘密会社的创建机制有四个部分:一是起源传说;二是招募会员的方式;三是入会仪式;四是秘密暗号。天地会的创建也离不开这四个重要元素,下面我将一一分析。
1.起源传说
先看秘密结社的起源传说。图一是1811年广西姚大羔本,内容不到1000字,非常短;图二是1892年加拿大洪门锦囊本。1811年版本主要提到了“五祖”创立天地会的传说。1892年版本不仅涉及康熙、雍正年代的内容,还提到了“前五祖”、“中五祖”和“后五祖”,越来越多人物登场,内容得到了极大地扩充。前面不到1000字的内容,后来发展到一本书一样厚。实际上,这是100年来加入天地会的成员不断增添内容而导致的。

广西姚大羔本(1811年)

加拿大温哥华锦囊本(1892年)
2.招募会员的方式
天地会加盟会员的基本模式如下:P是总会首,第一次提出要组织天地会的人就是P。S1、S2、S3这些人,一般是P的亲信,并为P招募至天地会中,这些人大概有5到6个。接着S1、S2、S3等,分别招募A1、A2、A3等人。A1等人再持续招募新人,如此累积。
我发现最初天地会的规模其实很小,没有层级,虽经反复招募,但范围并不大。比如广东地区早年的P-S-A-B招募路径中,据统计,大规模的结社大致有80-100人,小的结社只有20-30人。

天地会招募会员的基本模型
经过多年的持续传播后,至嘉庆年间,天地会在广东地区不断扩张,规模庞大。陈姓、陈礼南两名天地会会员,在此期间共招募新会员约600人。因陈姓的传播,天地会扩散至广州府新宁县、新会县、龙门县和庆州府景山县;因陈礼南的传播,天地会扩散至广州府东莞县、增城县。自18 世纪初,天地会从福建传到广东以后,20年间,广东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天地会活动。
3.入会仪式与秘密暗号
光绪《香山县志》卷二二,记载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广州三合会的入会仪式场面:
每次入会仪式,亚马头戴红巾,身穿白衣,设彩旗,旗子上写上彪、□、□、□、□字样,摆放在五方。 ……建造三重门,每门都有两人拿着刀站成八字形。 入会者匍匐爬进刀下,说“仔”入会者赤身披发,跪拜木头,诵读36咒。 割破手指用鲜血发誓。 接受银鱼和三角部,部内使用“參天宏化”四个字。 把辫子扎成两股,形成一个圈。 头目叫天霸拳,在前额前;士师叫地霸拳,在后脑;机会员叫人霸拳,在左耳;新会员叫画霸拳,在右耳。 穿戴整齐,身上披着短袍、有花纹的腰带、蓝布袜、尖鞋、从鞘中拔出的刀。 彼此见面问姓,分别用“洪”或“三八二十一”来回答,就知道是这会里的人。 不愿受教者称皇子,虚受者称椰子,讽刺。每个入会者交1元或360枚硬币,称为祝寿殿。不知其隐语与暗语者,必遭劫掠。
1870年代,一位新加坡警长W. A. Pickering发现很多华侨都积极加入当地天地会,非常感兴趣,并在此后也寻求加入该组织。据当时记录入会仪式的图像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入会者需要经过洪门、忠义堂、木阳城东门三关,最后在红花亭歃血为盟。这些图片很好地解释了《香山县志》所反映的同时代的入会仪式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第一关:洪门

第二关:忠义堂

第三关:木阳城东门

歃血为誓:红花亭
举行天地会入会仪式的场所通常被称为“香堂”,香堂这一舞台本身象征着“木阳城”。木阳城是天地会在“堂”中设置的神圣场所,每当举行入会仪式或定期聚会时,都起到核心作用,是绝对不允许外部人士进入的禁区,这里是一个想象中的、具有宗教意味的乐园。
值得注意的是,在“歃血为盟”的红花亭中供奉一个排位,排位上写的便是“五祖”。入会者都相信“五祖”创立了天地会,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相关仪式。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基本思想也融合于入会仪式中,在1808年广西巡抚恩长奏折中,可以看到天地会入会誓约中明确写有“复明除清”“夺回真主江山”等文字。
天地会起源传说中最重要人物就是“五祖”,反映在入会仪式中,可以看到仪式会供奉“五祖灵位”。“五祖”即最初创立天地会的五个和尚,他们在起源传说中原本无名,但随着传说的流传和改造,“五祖”都有了对应的姓名,甚至出现了相应的人物形象。如大英博物馆藏“萧一山本”即是证据。

长房蔡德忠

二房方大洪

三房马昭兴

四房胡德帝

五房李识开
入会仪式非常重要,通过结社的各种暗语和隐语,增加了以“结拜兄弟”重生的新旧会员之间的平等性和一体感。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天地会发展为起义或叛乱形态时,结社仪式的布置,处处暗含着其政治理念——“反清复明”。非日常而又严肃进行的“歃血盟誓”仪式,对成员而言,是一种宗教性的救援。天地会举办入会仪式的地方,既是交换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意见或信息的地方,也是为解决结社内部各种现实问题而定期聚会的场所。在此过程中,以结社创始人“五祖”(少林五僧)为中心,天地会的重要人物通过祭坛牌位而被供奉,受到新旧会员的崇拜,由此天地会的入会仪式很好地发挥了结社崇拜始祖的功能。
总之,如果将仪式定义为“象征行为的总体”,那么天地会的入会仪式则将桃园结义的原理与其创立目的相结合,通过此种形式化的“仪式”来打造天地会的风范。
(四)传统天地会的主要活动
传统天地会的活动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即互相扶助型、不法经济型、文化习俗型、政治型。“互相扶助型”指天地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如婚礼、葬礼、疾病、事故、财产保护上的互助;“不法经济型”指利用天地会这一结社力量所从事的非法经济活动,如公开掠夺、商品走私等;“文化习俗型”活动主要体现在南方地区的宗族型械斗;“政治型”的行动主要包括以“反清复明”政治理念为指导的持续起义和叛乱。
天地会在19世纪中叶不断传播扩散,并在国内外形成多个分派,如国内的三点会、三合会、小刀会,海外东南亚华侨地区的义兴会、义福会、共济会,欧美华侨地区的致公堂、义兴堂等等。
史料中也可窥见天地会蔓延的情况。嘉庆二十年(1815),福建道检察御史孙升长奏折指出:
近闻广东省有三合会名目,其始不过纠结无赖贫民,欺压乡里,吓诈财物。但此会一立,入其会者可以帖然无事,不入其会,则未免横被欺凌,眠食难安。所以刁诈之徒,多借此会以欺弄愚民。而良善之家被其挟制,亦不得不暂从,以图安身之计。胁从日众,渐至盈千累万,蔓延各府州县俱染此习。
道光十年(1830),河南道监察御史彭玉田在奏折中指出江西山区“藏匿奸邪”,有“添弟会”又名“添刀会”,千百为群,以劫掠抢夺为常事,活动地区命案频发,但官府差役多“会中之人”,在查办案件时“含糊了事”,以致“百姓见官不能作主,只能勉强入会,接保身家”。官府的“冷处理”迫使更多百姓不得不加入“天地会”以保全身家。
道光十一年(1831),湖广监察御史冯赞勋在奏折中提到“闻匪徒结拜多年,勾连凡五六省,名曰三合会,人数不可纪极,其党分为五房,福建为长房,广东为二房,云南为三房,湖广为四房,浙江为五房”。可见天地会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冯赞勋本人一定对于天地会的起源传说有所耳闻,并在奏折中化用了传说的内容,只不过将原本指称“五祖”的“五房”改造成了指称“行政区划”的“五房”。
从《郁林府志》也可知,1850年前后,天地会活动在该地极盛,尤其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同治八年(1869)之间极为“猖獗”,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天地会首领——“大哥”。
19世纪中期后,天地会开始组织大规模叛乱,在此过程中,整个广东省的天地会都有积极参与。如咸丰四年(1854)广东地区的天地会叛乱,也被称为“洪兵起义”,叛乱的首要目标是占领广州城,并借此为根据地,实现天地会的政治理念——“反清复明”。我通过研究发现,此次起义的总会首为陈淞。陈淞的天地会集团为推翻清朝,公布了“讨大清檄文”,悬挂诸如“复明统帅大元帅洪”之类以“复明”为号召的将军称号,并在致英国领事信中,主张驱逐异族清朝,立大明皇帝。“讨大清檄文”指出清王朝已然失去“天意”的支持,即失去了统治合法性,并在文末段落明确点出灭亡清朝,建设明朝(汉人王朝)的必要性。
二、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近代天地会的发展与变形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这一百年里,天地会出现并开始活跃,进入近代后,即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天地会是如何演化与变形的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简单来说,情况发生了变化,有新的因素出现:第一是帝国主义入侵;第二是立宪派登场;第三是革命派登场;第四是军阀的兴起;第五是民国成立后,社会团体的成立以及政党政治的发生。这五个因素使天地会开始“变形”。
(一)近代天地会对帝国主义入侵的反抗
举个例子,1898年,法国占领广州湾,发生了“广州湾事件”。天地会本来没有反帝国主义的性质,但现在情况改变了。反抗法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三点会(天地会分支)搁置了“反清复明”的政治理念,选择和清朝国家权力合作,共同反抗法国。天地会的政治理念——“反清复明”,在外来侵略的冲击下,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的对立”。
(二)近代天地会与立宪派
我们或许会认为,天地会以“反清”为政治主张,应当和立宪派没什么关系。但我在研究中发现,戊戌变法失败后,一部分立宪派人士在家乡发动“地方自治”运动,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叫欧渠甲,他写了一本书《新广东》。广东何以成为“新广东”,读完后我发现,其中竟然有一半都涉及天地会。立宪派所倡导的“地方自治”运动推动了天地会政治话语的生成,作者在《新广东》中认为需要与广东最大的民间势力天地会联手才能实现。可见,立宪派将天地会视作了实现地方自治运动的民间动力。

欧榘甲著《新广东》(1903)
(三)近代天地会与革命派
革命派与天地会本来就有联系,两者的政治理念相似。大英博物馆藏天地会“招军牌”中有“洋洋中国,千邦进贡,夷人占夺,招兵买马,木杨起义,汤汤天朝,万国来朝,此恨难消,高架洪桥,剿灭清朝”的相关表述。天地会的“反清复明”之说和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政治理念趋同。
但革命派与天地会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动员-被动员关系,并非革命派利用了天地会的民间力量,对天地会进行单方面的动员,而天地会本身无革命意向,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这样的叙事难以解释辛亥革命时期兴中会与同盟会所进行的10次武装起义中,天地会何以作为革命主力军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武装起义的实际指挥者。

大英博物馆藏天地会传单“招军牌”
1907年防城起义中,起义军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王和顺的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文》(1907年9月3日),其性质与安民告示类似,主要内容为四部分:第一,中国被清朝控制已有两百六十年之久,生灵涂炭,酿造扬州十日、嘉庆屠城、广州十日等惨剧,虽在粤省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但最终未能驱逐满人。第二,王和顺很早便为伸张正义投身洪门,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在南宁等地奋战数载,此处的“明”指中国,而“清”指满人,所以他并不是在为朱家尽忠,不是为恢复明朝,而是为中国浴血奋战。
在1907年,天地会根据当时武装起义的情况,重新解释了“反清复明”的政治理念,王和顺虽为秘密会党会首,但并未消极等待革命派的动员,而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王和顺在布告中还指出,在与孙中山的接触过程中,他了解到治国根本的“民主主义”,领悟到要以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打倒专制,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王和顺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身份发动武装起义,呼吁粤省同胞参与伟业,鼓舞国民士气,驱逐满人政权。可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天地会之间的关系为双向合作,而非革命派对天地会的单向动员。

天地会首领王和顺
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打倒,民国成立,“反清复明”政治理念的重新设定变得不可避免。民初天地会的政治理念,保留了清代洪门遗产,并为其注入了辛亥革命精神,强调民族主义的发扬,民权主义的伸张,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扩大,推崇保持真正的共和。
(四)近代天地会与军阀
民国初年的政局状态被称为“军阀时代”,而一些天地会首领也在此时蜕变成“军阀”,如桂系军阀陆荣廷。陆荣廷为天地会“大哥”出身,清末时期,他所领导的在广西活动的天地会集团被编入清军,后在辛亥革命时掌握政权,民国初年一变为“军阀”。天地会首领蜕变成军阀的过程,就如虫破茧、成蛾的过程一样。天地会(虫)身份先转变为清军(蛹),再于辛亥革命后转变为军阀(蛾)。经过清末民初的政治激变期,天地会转化成为军阀这一新的组织体。

陆荣廷
(五)近代天地会与政党政治
民初共和政体建立后,各种社会团体和政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清末革命党领导人、天地会领袖、湖南出身的谭人凤,注意到上述情况,并试图通过“改良”方法,将天地会变成合法的社会团体。他将湖南天地会改造成了“社团改进会”。据现有研究可知,谭人凤相信天地会的起源传说传说,在成立“社团改进会”时追溯洪门历史,相信洪门是由200余年前的“少林五祖”所创立,但他认为洪门推动“共和”的功劳在当下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为改变这一状态,主张为先贤建立祠堂和祭祀活动,并将洪门进一步改良为“完美稳固之民党”,融入民初政党政治。
谭人凤之子在湖南长沙成立了“社团改进会”湖南支部,以往受限于材料匮乏,学界对此组织的研究较少,我在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发现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有与“社团改进会”湖南支部相关的档案资料,详细说明了该支部的组织情况。由此可见,“社团改进会”是对天地会等秘密结社进行合法化及公开化改造的最初尝试。

谭人凤

“社团改进会”湖南支部相关档案,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编号:B-1-6-1-477
辛亥革命时期,加拿大及美国的洪门积极支持中国革命。1911年6月,旧金山同盟会在布告中强调:“洪门才是在中国提倡排满革命的元祖。”孙中山在《洪门筹饷局缘起》一文说:“我洪门创设于美洲已数十年矣,本为合大群、集大力以待时机而图光复也,所谓‘反清复明’者此也。”
1925年10月10日,美国洪门致公堂整合海内外洪门势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政治能量,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中国致公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改洪门致公堂为“中国致公党”,陈炯明任首任主席,由此洪门被改造为近代政党。1931年,中国致公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致公党总部迁往香港。直至今日,中国致公党仍是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合影
三、结语
秘密结社是理解传统/近代中国的重要关键词,也是传统/近代中国社会的尺度,为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多种视角。天地会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长期而持久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在传统/近代中国领域,坚持研究秘密结社——“天地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以天地会为代表的秘密结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为探索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模式提供可行性。

活动现场照片
主持人总结
戴海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非常感谢李平秀教授给我们带来内容充实又精彩的报告,我个人也收获很多。首先,李教授研究洪门(天地会),打通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脉络,看似讲清史问题,其实延伸到近代,从天地会的起源、发展到近代“变形”,贯通考量,体现了历史研究的连续性。其次,李教授厘清了天地会的事实与传说,特别是“少林五祖”与天地会的起源传说,这一研究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就像辨伪古史一样,需要文本和史实的细致辨析,这在研究秘密社会时特别重要,也更难处理,因为里面存在着很多“神话”,这也是李教授特别着力的部分。第三,讲到近代部分,李教授特别揭示了天地会和中国革命的关联,重新审视了洪门与革命党人的关系,认为在辛亥革命中,并非革命党人单方面动员天地会,二者当为合作关系,而非动员与被动员的关系。其实很多天地会成员是近代历史上“被遗忘的革命家”,革命史叙述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自我合理化,早期革命中的多元力量,可能本是“众声喧哗”,革命成功后,一些力量和声音会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李教授的报告很好地提示并说明了这一点。第四,李教授一方面收集、整理秘密会社的内部文本,从全世界的博物馆、图书馆寻找资料;另一方面利用官方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调查报告,内外结合,处理问题,推动了研究进展。第五,李教授虽然自谦中文水平不佳,但报告讲得很精彩,还使用了中文里微妙的比喻修辞,用“虫”“蛹”“蛾”的比喻,说明天地会首领到清军、再到民初军阀的蜕变过程,形象而生动,这一点尤其值得喝彩。
现场提问与交流
刘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教授今天讲的内容把中国洪门从起源到参加近代革命的历史梳理得非常清晰,如果我给研究生开这门课,可能要讲一个学期,但李教授在一个多小时里就梳理清楚了,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用到了新发现的材料,这是非常好的研究。从我个人的角度,想谈几个问题。
天地会和哥老会可以被认为是一体两面的,但我认为,二者终究是两个系统。李教授讲到谭人凤时,直接称长江流域相关组织为天地会,但实际上整个长江流域基本都是哥老会。天地会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义被镇压后改名,改了几十种名字,最有名的是广东的三合会和广西的三点会。在后来演变中,哥老会虽然受天地会影响,但和三合会却形成了两个系统,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哥老会在追溯起源时,只承认陈近南,基本不讲“五祖”。“五祖”是天地会、三合会的说法。二者最大的区别在组织系统,哥老会讲内八堂、外八堂,从大龙头到小老板有八个层级,而三合会是五个层级。两者的组织结构、起源传统都有区别,研究洪门史可以把哥老会纳入,但要注意他们后来的分化。当下有个现象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门”,但除了台湾地区哥老会,澳门、香港两地和东南亚、澳洲、美洲、非洲、欧洲的洪门,基本都是三合会系统。所以我觉得研究时要适当区分哥老会和三合会。
关于天地会起源,我提供一些线索供参考。起源传说中天地会的诞生时间——康熙十三年(1674),到有明确档案记载的诞生时间——乾隆二十六年(1761),相差了89年,近100年,这段时间应怎么解释?我曾看到“吴三桂创立天地会”的说法。这与三藩之乱有关,要么是吴三桂反清时创立了天地会,要么是清政府所招募的攻打吴三桂的力量后来创立天地会。可以查一下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乱的奏报,看能不能找到莆田少林寺(南少林寺)相关人员创立天地会的线索,这可能解决悬了百余年的学术问题。
另有一个补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东南亚婆罗洲(爪哇)出现了罗芳伯创立的兰芳共和国,据说成员全是天地会。我没去过印尼和马来西亚,不知道印尼国家档案馆是否有兰芳共和国的具体资料。如果罗芳伯是天地会成员,那不可能天地会于乾隆二十六年刚创立,发展几年时间便可以到婆罗洲建立共和国,只有这一组织已经存在很久,罗芳伯才可能利用天地会力量来统一当地华人。可以利用当地殖民地官员的原始记录,进一步追溯天地会源流。
第三个问题是技术性的语言问题。您作为外国学者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读中文文献还要注意细节,对天地会改造过的汉字应加以仔细甄别。无论如何,感谢分享!
李平秀(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针对第一个问题,即天地会与哥老会区别较大,二者对起源传说的理解各异。我想说,我在研究中也关注到了二者的区分。二者在清中期以前区分较为明显,到了清中期以后,尤其辛亥革命后,区别开始缩小,在此段时间内,有的天地会发展成三合会、三点会,他们或许有不同的名字,但都属于洪门系统。民国初年,虽然湖南属于长江流域,最为活跃的是哥老会,但谭人凤本人阅读过很多天地会的材料,并相信“少林五祖”为洪门始祖,所以在创立“社会改进会”时利用了“五祖”传说,并提出建立“五祖祠”进行祭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想说我的关注重点并非是起源传说本身,而是天地会成员如何改造起源传说,起源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如何演变的。我搜集、关注起源传说的多个版本,发现经过100年,起源传说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我更加关心虚构的故事如何能够凝聚天地会成员,如何能够构建他们的组织认同感。
戴海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平老师提示了天地会起源的两个重要线索,当然可以写大文章,李平秀教授老师更关注起源传说的演变过程,这是历史研究的两种思路。中国史研究领域,大家似乎很执着于寻找事情的“起点”,热衷于争论哪个最先开始、谁最先提出、何者最先形成,这大概属于史实考证问题,若没有直接证据的话,很难有结果,而且有些东西既然是“传说”,可能根本也没有可靠的证据。李教授的思路不是找具体起点,而更关注起源传说的变化过程,这对后续历史发展或有更大意义,也是一种研究思路。
另外,讲到革命时期的天地会内部有不同系统,它们与革命的结合也有不同侧重,比如两广有天地会、长江流域有哥老会,浙江还有光复会,所以一方面洪门有可追溯的不同系统,另一方面近代革命党人对他们的利用也有区域性,这都是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

活动现场照片
周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平秀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而又浓缩,我已经认识他十八年了,今天才知道他是因为看了《新少林五祖》才开始研究的,这是个有意思的细节。40至50岁的人大概都受到过当时香港武侠电影的影响,甚至启发了研究,从中能看出香港武侠电影在亚洲的传播力。从学理上说,陈旭麓先生在1980年代就强调会党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以社会史视野研究中国近代史,会党是重要部分,不懂会党就没法讲中国近代史,我对此印象也很深。
关于起源问题,李教授关注到起源传说的“真实”的一面,比如天地会会员对起源传说是笃信的,“康熙十三年”的故事可能与真实历史背景有关。这可以参考移民传说的研究思路,理解传说背后的真实:传说是什么时候开始讲的?开始讲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背景?这不是考证真假,而是从虚构中发现真实,这一点很重要。我认为传说背后的真实是可以讨论的。
我想问一个问题,你刚才讲到天地会有非法经济活动,我好奇清代天地会的经费来源是什么?一个组织要形成、开展固定活动,钱从哪来?不能只靠抢劫,肯定也要做生意,筹集经费的制度或机制是什么?我比较感兴趣。
李平秀(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我在新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专门讨论起源传说出现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传说中的细节,如果感兴趣可以参看。
从天地会相关史料可以发现,新成员并不能随意入会,成员进入天地会存在着一定的门槛,他们需要向天地会缴纳一定数量的铜钱。一个会首在吸纳成员的同时,也在吸收资金,组织成立后,各成员也需要在外筹措资金。但我的研究兴趣不在经费研究,对此涉猎较浅。
王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我也想谈谈关于天地会起源的问题。刘平老师刚才讲过康熙十三年吴三桂、朱三太子的传说。天地会起源传说中,一种说法认为是吴三桂创立了天地会,另一种则认为是郑成功创立了天地会。现在保存最早的天地会文献是林爽文起义的供词,从蛛丝马迹中,显示郑成功创立天地会更合理,而吴三桂迎立明裔是假的。
近代以来,洪门传说、天地会起源被革命党建构,越追溯越早,江西、福建有民间学者说天地会在明末万历年间就有了,孙中山也说“晚明以降”,因为他们要秘密反抗,创立秘密仪式。所以天地会的演化是不断叠加、不断追溯的过程,真正以“天地会”为名的组织出现很晚,至少在乾隆后,乾隆以前没有组织自称天地会。因此,民间流传的天地会因素、正式天地会组织的出现、近代天地会的庸俗化,本质上是组织演化的历史。讨论谁创立了天地会,基本不可能有结果,很难证明。我这只是补充,感谢李老师的精彩演讲,我受到很多启发。
李平秀(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上周我在宁波开会(第十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25年9月19-21日),做了一个有关“如何看待清代秘密会社问题”的演讲。我认为天地会由三个不可分离的要素组成:其一为“反清复明”的政治主张,其二为团体互助性质,其三,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在清代,对于中国南方的农民来说,加入天地会是谋求生存的重要手段,只有这三个要素合在一起才是天地会。天地会的有些分支可能偏重于“反清复明”的政治性,有些分支可能更偏重于经济互助性,但我认为天地会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它对于会员来说是谋求生存的手段。如果没有这个因素,天地会不可能持续存在这么长时间。
就天地会起源而言,我也认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之前天地会已经存在并开始活动,但就目前看到的档案而言,找不到天地会在乾隆二十六年前创立及活动的证据。我期待将来能有相关的新史料出现,真正佐证这个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