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代简单的“包的”。她提醒学生:“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我希望我的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其实不只孩子们爱用这些网络热梗,成年人使用各种梗和表情包也同样信手拈来。应当承认,网络热梗的确在很多时候精准地传递出了人们的多重情绪,也丰富了我们日常交流的层次。
在恰当的语境下,一个精妙的梗往往能胜过千言万语,瞬间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找到“原来你也懂这个梗”的共鸣。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那些多元的情感表达被压缩进有限的几个流行词中之后,人们在很多需要具体表述的场合,脱口而出的似乎也只有这几个词了。
网络热梗虽然很好玩也很好用,但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框住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说,是框住了人们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推敲文字的能力。
因为鲜活的感受可以被现有的各种标签所代替,且对方又能懂这种标签,那些独特的、深邃的表达久而久之就被搁置了。
我们不再需要费心去寻找那个最精准的形容词,也不需要调动自己的语言库去描绘内心的波澜,因为“懂的都懂”。

新华社发(万善朝 摄)
而如今,我们为老师劝说学生们用更精准优美的表达来代替网络热梗而点赞,也是在期待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后参透着文字智慧的表达能够重新归位。
因为在网络梗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更为辽阔又精妙的语言世界。在这里,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笃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酣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日常表达中也要如此文学化地表达,而是应该让孩子们甚至是大人们自己都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感悟这些闪闪发光的表达。
当我们期待学生说出“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时,本质上是在期盼他们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视野的沟通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教育就不只是词汇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思维的锻造。是让他们有能力去追寻那些使其眼瞳一亮、心头一振的精准表达,在醍醐灌顶的顿悟时刻,感受汉语永不枯竭的魅力,最终成长为一个内心丰盈、言语有味、精神明亮的人。
因此,不需要去遏制孩子们爱用网络热梗表达的方式,毕竟这就是他们现在流行的表达,有当下的文化语境可参考。
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年轻一代在不同语境下自如切换的语言得体力。他们既能轻松驾驭各种网络用语,在网络空间畅快交流、获得认同,也同样能在正式场合以规范典雅的语言,清晰得体地表达输出。
这或许比简单地探讨是否该让孩子们远离网络热梗要重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