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拥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澎湃新闻获悉,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场西夏文明专题大展,9月30日,“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在参展的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中,其中共有33件(套)一级文物,涵盖瓷器、金银器、碑刻、雕塑等多种类型。展品全面呈现了西夏时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态与艺术风格。

展览现场
西夏陵,并非只是一座座孤立的土冢荒丘。它是西夏王朝(1038-1227)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静卧于贺兰山东麓近40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默默守护着一段延续了近两百年的王朝记忆。
它不仅真实镌刻了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恢弘史诗,更以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多元文化底蕴,在世界墓葬类遗产中占据独特地位。

展出文物
这场关于西夏文明的对话,从苍茫的贺兰山下延伸至现代化的首都博物馆展厅。本次“贺兰山下‘桃花石’”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办。展览精心设置了四大单元,引导观众步步深入西夏文明的内核。
“共铸‘中国’统序” 单元,首先打破了历史的隔阂。它通过珍贵的文献与实物,清晰地表明:西夏虽由党项族建立,但在政治理念上高度认同“中国”这一共同体,并秉持“华夷共祖”的民族观念。其创立的官制、军制、礼制与律法,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隋唐以来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深刻继承与发展,证明了其自觉融入中华政治文明谱系的努力。

展出文物
“共享‘中国’繁华” 单元,则将视角转向经济生活。西夏凭借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在以农牧业为本的同时,在制瓷、金属铸造、印刷、纺织等领域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中原王朝展开了密切的贸易往来与技术交流。

展览现场
展柜中,那些既带有北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深刻烙印,又发展出自身粗犷豪放特色的西夏瓷器;那些工艺精湛、纹饰优美,直接继承中原熔铸锻造技术的金银铜铁器,无一不是当时经济互补、文化互鉴的见证。

展览现场
“共创‘中国’之美”与“共遵‘中国’陵制” 单元,则分别从精神文化与终极归宿层面,展现了西夏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入。前者通过西夏文、儒释道文化、多元艺术等,揭示了文化认同是维系“中国”认同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后者则直接将展览推向高潮,通过大量从西夏陵出土的珍贵文物,如高大的灰陶鸱吻、精美的绿琉璃花纹方砖等,具象化地呈现了西夏在陵寝制度上对中原传统的遵循与本土化创新,彰显了其对中华“慎终追远”礼制文化的承袭。
展览中,国家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荔枝纹金牌饰、彩绘泥塑佛头像、石雕力士支座等。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
其中,1986年出土于灵武窑址的“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它体态轻盈,两侧四系便于穿绳携带,其造型灵感显然来源于游牧民族用于盛水的皮囊壶。然而,其腹部精美的剔刻花纹,又展现了高超的制瓷工艺。这一件器物,将党项人“马背为家”的游牧习性与其吸收农耕文明技术成果的智慧,完美融合于一身。

彩绘泥塑佛头像
1990年出土于贺兰县宏佛塔的“彩绘泥塑佛头像”,佛像面部圆润饱满,线条大气,富有唐代造像的遗风,是西夏吸收继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证。而其眉间白毫、乌亮眼珠乃至因高温而溢出、宛若泪痕的黑色釉料,又为其赋予了独特的神韵与悲悯之感,体现了西夏在佛教艺术上的再创造。

绿釉迦陵频伽
更为奇幻的是2001年出土于西夏陵区3号陵的“绿釉迦陵频伽”。这人首鸟身的神鸟,头戴花冠,面容丰腴安详,双掌合十,羽翼华美。“迦陵频伽”源自梵语,意为“妙音鸟”,其形象最早可见于北魏,盛行于唐代。西夏将其作为建筑构件用于帝王陵园,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这既是对唐代文化传统的延续,也凸显了佛教在西夏的崇高地位及其在建筑艺术上的大胆应用。

彩绘擦擦
此外,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鎏金铜牛”(此次展出为复制品),以栩栩如生的造型和通体鎏金的精湛工艺,展现了西夏高超的金属铸造水平;残损却意义非凡的“西夏文残碑”,是西夏创造自己文字又大量翻译汉文典籍,以“夏译汉籍”方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的直接证据;小巧的“彩绘擦擦”(模制小泥佛塔),则是宋夏时期藏传佛教在宁夏地区广泛流传的物证,反映了藏汉文化的完美融合;而威严的“灰陶鸱吻”与华美的“绿琉璃花纹方砖”,更是将中原地区的建筑制度与审美情趣,原原本本地移植到了贺兰山脚下。

西夏文残碑

绿琉璃花纹方砖
西夏王朝虽在1227年湮灭于蒙古铁骑之下,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并未随之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母体之中。从“西夏”到今日的“宁夏”,地名的一字之变,承载的是一段从地方政权到彻底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 地下一层 M展厅
展览时间:2025年9月30日—2025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