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9日讯(编辑 杨斌)今年以来持续受到关注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了最新进展——规模确定为5000亿。专家指出,在政府债券额度殆尽的情况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在撬动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测算,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撬动倍数或在10倍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为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今年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通稿:“…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 6月27日,发改委党组在《学习时报》上的刊文:“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进一步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和配套资金不足问题”。
5月以来,多地开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的宣讲会或储备会。8月1日,国家发改委曾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目的是用于解决项目资本金与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
某财政专家向财联社表示:“地方政府的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已经用的差不多了,若没有新增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对撬动地方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甚至民营企业投资起到重要作用。”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轮政策性金融工具。第一轮是2015-2017年的“专项建设债券”,合计约2万亿,在专项债发行较少阶段,其承担了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的重任。第二轮是 2022年6月,国常会推出首批3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含新型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后续追加至7400亿。
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政策性金融工具具备两大显著特点:其一,由于有财政贴息,较低的利率减轻了地方政府的付息压力,有利于在稳增长的同时兼顾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其二,“杠杆”效应突出,它可以充当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有效撬动信贷。
今年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为何称之“新”?赵伟认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向要支持科技创新,主要指向对数字经济,特别是 AI、算力等方面的支撑,这很可能是本轮与前两轮工具的主要不同点之一。此外,扩大消费或成政策性金融工具投向的另一领域,或与央行新设的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协同优化服务消费场景。
李超今日进一步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入到具体项目上,后续将督促各个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张瑜测算,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撬动倍数或在10倍以上。参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假设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资本金中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占比按照上限50%估算,则撬动倍数为10倍;若资本金中新型政策性工具占比低于50%,则撬动倍数会更大。
上述财政专家还建议,年内可增加新增专项债券额度或特别国债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