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饮食复原之难早成共识。
9月25日晚,河北廊坊“月满入红楼”夜宴将《红楼梦》的文字意象化作了盘中风味。这场由腾讯《我有一个想法》计划联合创想者卢冉共同打造的沉浸式体验,让古典文学描述变成可品尝的现实场景。
曹雪芹笔下的“茄鲞”深入人心,有人按原著上的写法,将鸡油、香菇等配料堆砌于过油茄子上,但并不好吃。卢冉戳破关键:“我们不能把小说当文献来研究,曹雪芹是少爷,他自己不进厨房。”团队转而爬梳清代典籍,在《农政全书》中发现了山东地区“茄鲞”的实际做法——这种根植于真实饮食场景的记载,才是复刻菜肴的依据。
他曾研究《中馈录》这类厨子典籍,深知其中“酱二钱、醋三钱”的精准计量,与《红楼梦》“五六只鸡一拌”的文学描写本质不同:“曹雪芹记得童年滋味,却未必记得后厨工序。”
《红楼梦》中部分美食描写存在细节模糊、实操难度大的问题,团队结合红楼饮食“食不厌精”的核心特质,考据康乾时期的古籍记载,再通过现代烹饪技术攻破难点,兼顾文化韵味与当代口味偏好,创制“有红楼梦魂”的菜。当晚每一道菜都呼应着红楼中的文学细节,用食物体现着红楼生活美学。

红楼夜宴菜单
比如主菜“琉璃玲珑心”源于《红楼梦》第八回,宝玉问晴雯道:“今儿我那边吃早饭,有碟儿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这道被贾宝玉视为珍宝的菜品,以透明豆皮,裹江南山珍,似一颗玲珑剔透的琉璃女儿心。为让这道美味落地,团队赴江南地区田野调查,才将这道穿越时空的玲珑珍馐收录其中。
更隐蔽的考据在“江心夜泊”鲥鱼菜肴中。鲥鱼未入红楼正文,却在脂批留痕。团队顺线索追溯,发现曹雪芹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时,每年四五月份会在焦山江面监督鲥鱼捕捞,专供康熙,曹寅还写过相关诗作。“这也是张爱玲说‘人生三大恨:鲥鱼多刺’的来源。” 这段史实的挖掘,让鲥鱼从“普通食材”变成连接曹家往事与红楼叙事的纽带,菜名“江心夜泊”更暗合曹寅的监渔往事,考据化作了味觉层次。

江心夜泊
宝玉挨打后惦记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王熙凤描述的“面疙瘩”做法总显“不够风雅”。团队在江南做田野调查时找到了答案:莼菜形似迷你荷叶,外包滑嫩胶质,入汤自带梦幻感。“孩子挨揍后惦记的吃食,总得有点噱头。” 红楼饮食的“魂”,并非食材堆砌,而是味道背后的情感与意境。
“月满入红楼”的参与者则化身“荣国府膳房学徒”,从“红楼食趣寻踪”寻宝游戏入局,将红楼筵席原创食单中的多道美食,制作成印有多维考据的系列精美小卡,散置于园林景点。参与者在与NPC互动收集小卡,解锁美食背后文化故事的过程中,走进红楼饮食的雅致世界。循着 “亦真亦假、虚实留白” 的景观路线游园之后,观看专属剧目《只有红楼梦》。

红楼梦·戏剧幻城专属剧目《只有红楼梦》
作为 2025 年 4 月发起的生态计划,《我有一个想法》旨在持续收集和呈现想法,并激发行动。截至目前,计划已联合卢冉等6位创想者及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生态方,共创落地“博物馆疗愈计划”“中轴线主题桌游”“月满入红楼”等6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