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全国客服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附近服务网点  全国报修  全国报修网点  24小时服务电话  家电上门服务  附近上门服务网点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写传世之作,而不是拿去评职称”,上海这样扶持社科新人刷爆头条

   更新时间: 2025-09-25 21:09  发布时间: 2小时前   2560
核心提示:“支持和帮助青年学者,就是要帮助他出版第一本书、发表第一篇文章、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让青年的学术起航借上社联的东风、感受到社联的助力。”日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徐炯在“望道计划”2025新书出版座谈会上如此说道。座谈会由上海市社联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召开

“支持和帮助青年学者,就是要帮助他出版第一本书、发表第一篇文章、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让青年的学术起航借上社联的东风、感受到社联的助力。”日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徐炯在“望道计划”2025新书出版座谈会上如此说道。

座谈会由上海市社联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召开举办,以“凝聚青春势能 厚培学术沃土”为题,集中展示了“望道计划”的五种最新著作成果。

“望道计划”作为以上海市社联首任主席陈望道命名的学术出版项目,始终致力于支持一批有学术引领力和大众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出版,培养一批观照中国现实的中青年学者,先后支持出版《大国经济学》《人工智能与新一代科技革命》等一批高质量学术著作,部分作品荣获“年度中国好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荣誉,产生广泛学术与社会影响。

“望道计划”2025新书5种

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关切

此次推出的五种新书,分别是《向“新”赋能:超大城市新兴领域党建研究》《青年的选择:在传播与接受之间》《时空中的地缘政治学:技术变革、生产方式与大国地缘战略的演进》《明日的艺术:战争年代的文学经验与形式实践》《算法的创新之维: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问题研究》,全部由80、90后青年学者撰写。这些著作或深入历史细节,或回应前沿议题,体现出年轻一代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关切的学术活力与创新意识。

比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成城看到虚拟空间对数字时代的重要性,特别在2010年之后,虚拟空间逐渐具有更强的地缘属性,才有了《时空中的地缘政治学》一书。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算法的创新之维》作者姚叶也是如此。在最初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她想到可以将自身所学知识产权专业与人工智能结合,从实际问题,比如“大数据杀熟”等算力专利丛林的问题或者算法歧视的问题切入。因此,这本书把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课题审查规则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技术特性结合起来,从法学视角,尤其是知识产权法的视角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作为一位青年学者,虽然来上海工作不久,但是能够感觉到上海市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不仅有譬如‘超级博士后’这样的人才项目,还有‘望道计划’这种专项的出版计划,全方位给予科研起步期的年轻学者以支持,让我们尽快成长起来。”姚叶对澎湃新闻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向“新”赋能》作者周凯长期关注和思考,如何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在前期深入调研中,周凯认识到,新兴领域的党员非常纯粹,对党的工作充满了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光辉;新兴领域的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期盼和认同与其说是源自纪律的要求,不如说是他们在这个时代对价值共同体的深层需求或者是对寻找志同道合小伙伴的渴望。他坦言,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如果能用一生的精力写一部传世之作,这是非常崇高的学术理想,也是最初的初心。

“我很赞同周凯老师的话。我们希望资助一本传世之作,而不是去评职称的。”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谈道,“我们和人民社的共识,首先是要坚持学术性,我们毕竟是学术工作,所以要坚持学术性。”

营造“不填表”也能被看见的学术生态

除了具有很强的前沿性、问题意识外,“望道计划”还展现出多元包容和唯才是举两大特点。

“望道计划”出版的著作,不以“丛书”冠名,也不做统一风格设计、统一装帧。这既是考虑到望道计划涵盖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也考虑到其中既有纯学术研究的,也有偏向普及性的作品。上海市社联希望每本书都能成为自己应该有的样子,封面能尽可能容纳作者的个人意志。甚至对于“望道计划”的logo,社联的态度也是能放上去就可以,都不用封面,在封底放上就行,“就表明我们社联支持的态度就可以了。”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邓军的《青年的选择:在传播与接受之间》一书,围绕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接受史,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逐渐落地、深耕的,把握属于中国青年自己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接受的生命史。其中一个小插曲是作品出版前,无法容纳下原题目中的“1919-1927”,最终通过设计将两组年份数字融进封面当中,还特别将马克思的头像隐藏在封面,十分巧妙,这正是“望道计划”不以丛书冠名带来的自由。

邓军《青年的选择:在传播与接受之间》书封设计上包容了个性。

邓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作者参加本次“望道计划”新书座谈会,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青年学人成长的深切期许与系统化支持。它对青年学人的扶持已超越单纯的“资金支持”,而是更愿意为每一个怀揣学术理想的青年提供“探索空间”和“成长阶梯”,让青年学人既能保持学术初心,又能找到理论与现实的连接点。

唯才是举在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唐小林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唐小林的《明日的艺术》聚焦的正是作为1940年代文学当中主体部分的中国抗战文学。这本书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之上,尝试借助社会史视野和通过文本细读,重新思考战争经验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思考战争经验如何塑造了文学形式,并发展出新的跟以往文学不同的美学活力和政治能量。

“要感谢市社联‘望道计划’的评选,非常公正。小林出身北京学界,来到上海大概也不到五年,很快得到了认可,进入了上海学术界的‘望道计划’,特别向这个计划的评选人表示致敬。”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文亮对于唐小林能进入“望道计划”十分感慨。

“在这个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持久地做一点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并不容易。而上海市在支持青年学人方面推出了诸多友好政策,例如市社联的‘望道计划’、市教委的‘晨光计划’等,对青年学者给予了持续关注与有力支持,不仅营造出了良好的公共学术氛围,也让青年学人发出的声音得以被更多人听见。”唐小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学术体系里面需要一种生态,要有人赏识,要有伯乐,还要有相互的激励,有良好的氛围和底蕴。社联其实就在做这件事。”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黄晓春回忆道,“我自己拿到过‘十大论文’,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没有填任何表格,有一天突然接到电话说你入围了,还准备给你发一笔钱。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在鼓励一种不以发表来论英雄,不以符号标志论英雄,而是以实质性的内容论英雄,通过这个推动学术生态的发展,这是我对社联这些年工作特别大的感触。”

座谈会现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