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奇迹,终究没有出现。
9月8日凌晨4时,43岁的周口广播电视台驻村第一书记周宪飞,因长期劳累突发脑干出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驻村宿舍里,简单的生活用品仍在原处;工作日志上,村庄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可那个淳朴、健壮、爱笑的他,却再也回不来了。
生命的最后坚守
8月29日下午,周五,鹿邑县王皮溜镇召开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会。这是周宪飞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议。作为周口广播电视台选派的7名驻村第一书记之一,他于2025年3月进驻王皮溜镇普园村。
晚上,妻子刘红霞打来电话,问他身体怎么样、周末回不回家。周宪飞说有点头晕,老毛病了,不用担心。其实这几年,他血压一直不稳,工作又忙,妻子没少操心。
8月30日,周宪飞与村干部一起部署工作、走访网格,一直忙到下午6时。村民委员会主任史振修和他是“忘年交”,打趣道:“今天又不回家,弟妹该想你了。”周宪飞笑着答:“普园就是我的家。”
晚上9时左右,同在王皮溜镇驻村的王向科突然接到周宪飞的电话:“我头疼得厉害,撑不住……”王向科心头一紧,立刻联系另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接上周宪飞就往周口市中心医院赶。路上,他已陷入深度昏迷。
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心头一沉——脑干出血。抢救灯亮了一夜又一夜,从周口市中心医院转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终究回天乏术。周宪飞的生命定格在了43岁。
周宪飞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生命之光曾那般璀璨,照亮过那么多人的生活。
初心如磐:二十年新闻路
9月11日,周口广播电视台B区2楼融媒体新闻广播中心,是周宪飞驻村前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担任导播兼记者,一做就是将近20年。
同事兼搭档闫巍声音哽咽:“老周工作踏实,待人特别热情。我俩的办公桌紧挨着,在一起时无话不谈。就在前不久,他还和我聊起孩子刚上大学的事情……真不敢相信,他就这么走了。”
办公室还留着几本十多年前的热线记录。那时,广电开办“监督热线”栏目,周宪飞是主力记者。每当电话响起,他总是耐心倾听、认真记录。“纺织路街道小南街居民反映,一峰生活广场西侧几家单位乱堆垃圾,气味难闻、泥泞遍地”“太康县张集乡村民反映耕地调整不公,有人地多有人地少”……对每条线索他都一追到底。他是大家口中的“拼命三郎”,领到任务最多,也都一一完成——不是向有关部门反映,就是亲自跑到现场采访。每完成一桩,他就在记录本上打个大大的“√”。
做监督记者,压力大,诱惑也不少。沈丘县某乡镇村民曾反映水表走字不准,周宪飞实地核实,发现水表改造未用标准表。改造方私下找到他,递上“信封”,希望“到此为止”。周宪飞坚决拒绝,最终督促水厂回收了全部非标水表,维护了村民权益。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周宪飞家境并不宽裕:妻子没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补贴家用;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父母年老多病,药费、学费、生活费……几乎全指望着他那份工资。虽然日子清贫,但他从未动摇,始终坚守着一名党员和新闻人的良知与底线。生活的风霜,未曾侵蚀他一颗赤子之心。
首驻马寨:足迹印田间
9月13日,细雨洒落在郸城县南丰镇马寨行政村。玉米即将丰收,四野青翠——这里是周宪飞驻村的第一站。

在郸城驻村期间,周宪飞(右一)走访困难家庭。(资料图片)
2023年3月,周口广电招募驻村工作队员。马寨村离市区60公里,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农村出身的周宪飞主动请缨,成为3名驻村干部之一。
他全心投入新角色,踏遍全村了解村情,走访困难群众,探寻产业振兴路径,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
驻村首场硬仗是麦收。当时正值暴雨,抢收任务紧迫。周宪飞守在村口,“拦”来了两台收割机;雨中,他一把扛起农户百来斤湿漉漉的麦子往车上摞,白衬衫溅满泥点,也毫不在意。
为整治村容,他多方“化缘”,联系多家市直单位帮扶马寨。驻村干部齐心协力,整修村室、铺平道路、安装路灯、美化墙面……村貌焕然一新。
村里的扶贫车间因环境差,常年租不出去。周宪飞拉来赞助,硬化了几百平方米场地,成功引进一家洗涤用品公司。产品出来了,他又忙着找销路,每次回市里都捎上几箱到处推广,成了厂里的“金牌推销员”。
村里有位高龄老人病重卧床,周宪飞主动筹来轮椅,亲手组装好送上门;驻村2年,他先后联系周口市区医院开展了6次大型义诊,把健康送到村民身边……
驻村干部真诚付出,马寨从贫困村一跃成为脱贫先进村,村党支部获评“三星”党支部。周宪飞的奉献,村民都看在眼里。他的离去,让整个村庄沉浸在悲痛中。村支书马玉礼说:“宪飞工作务实、为人热忱,马寨有今天的变化,他功不可没。”78岁的李建英老人喃喃地说:“小周年年都帮我收庄稼、抬家具,一叫就到,总是笑呵呵的,留他吃饭从来不肯……他走了,我说什么也得去送送他……”
人生的所有努力,都会留下印记。不知不觉间,马寨的土地上,已深深印下了周宪飞的容颜。
转战普园:未竟的蓝图
9月13日下午,雨未停歇。鹿邑县王皮溜镇普园行政村的村室还在漏雨,地面浸湿一片——这里是周宪飞驻村的第二站。他曾承诺整修的村室,再也等不到他的归来。

在鹿邑驻村期间,周宪飞(左一)与队友到外地考察中药材种植。(资料图片)
2025年3月,结束在马寨的驻村任务后,周宪飞再次主动请缨,转赴鹿邑县王皮溜镇普园村担任第一书记。
相比马寨,普园更偏远、更困难。村室草木杂乱,设施简陋,连台空调都没有。更大的挑战是,之前是三人工作队,这次只有他一人。周宪飞却毫不退缩,反而觉得越是艰苦,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他迅速进入新角色。“夜间查看路灯,发现前几年安装的120盏路灯中,约三分之一已损坏待修;村内仍有300米道路未硬化,雨天出行困难,路基状况差,亟须整修。”他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走访农户、勘察村情,是他每周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一次次奔走间,村庄发展的蓝图在他心中逐渐清晰。他积极联系相关单位、筹措资金,计划整修村室、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美化墙面……他立志要迅速改变村庄面貌,对产业发展也有初步构想。可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工作上全力以赴,生活却极度简朴。周宪飞住在村室一旁的厢房,屋里只有一台风扇、一台饮水机。夏天炎热,他就到一层的村会议室蹭凉,只因为那里太阳晒不透,稍为阴凉。
床铺整洁,桌上有水杯牙刷,地上放着一箱方便面、一箱灰培豆腐、几个变蛋——这就是他日常的伙食。个人的衣食住行,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普园村支书许店谈起这位新同事,满是惋惜:“周书记人特别纯粹,一心扑在工作上,思路清、行动快,可壮志未酬……我们失去了一个好战友、好领导。”村民刘照业说:“周书记常来我家走访,问困难、听建议,带头干活,还给全村人办了大体检。虽然时间不长,但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雨还在下,漏雨的屋顶没人修,损坏的路灯没亮起来,可村民们记得,那个叫周宪飞的驻村书记,一直想把这里变成更好的家。
家风如镜:清贫亦闪光
9月14日,周口广电欣苑小区,妻子刘红霞仍未从丈夫离去的悲痛中走出。
这个家,朴素得让人心酸:没有空调,只有一台旧风扇在客厅吱呀转着;电视机是一台21寸“大肚子”创维彩电,还是多年前她的弟弟淘汰下来的;柜子样式颜色不一,都是亲友送的……
越是朴素,越显悲怆。
“2003年,我和宪飞相识。家里人都劝我别嫁他,嫌他穷。可我觉得他有想法、有干劲,还是走到了一起。”刘红霞回忆艰难岁月:2004年结婚时,他们在市郊租房住,周宪飞月工资才300元,总先把米、面、油、煤买好。“一天3块煤,一个月90块,码得整整齐齐。”
清贫的日子里,家却格外温馨。周宪飞推掉应酬回家做饭,饭后读书是他最大的享受。家里东西不多,书却到处都是,餐桌上、床头边,堆的都是书。
周宪飞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在子女教育上格外舍得。儿子今年考上黑龙江一所本科,女儿也考入了郸城一高周口分校,学费不菲,他却从不抱怨。
他极孝。父母年老多病,住在项城市官会镇周庄老家,药从未断过。只是老家房屋破旧,裂缝又大又多,拿钢丝木板加固之后,勉强遮风挡雨。
刘红霞平时照顾孩子,兼打零工贴补家用,家里经济常年捉襟见肘。周宪飞个人极其节俭,很少买衣服,别人给的旧衣他也不嫌弃,感念收下。他有两双皮鞋,一红一黑,穿了很多年,鞋底磨薄了都还在穿。直到黑色那双掉漆严重到无法再穿出门,才不得已扔掉。
周宪飞有辆旧车,亲戚又送他一辆雅马哈单缸摩托。天气好时,为省油,他常骑摩托往返家里和村里。80公里路程,他要奔波两个多小时。
即便这样,家里仍常入不敷出。周宪飞悄悄借了两笔消费贷,每月按时还款,征信良好。直到他病重抢救期间银行催息,亲戚才知他经济如此困窘,赶忙帮他还上利息。但是这两笔贷款,对于失去“顶梁柱”的这个家庭,已是不能承受之重。
“宪飞一生要强,最看重这个家。他走了,再难我也得扛下去。”刘红霞泪眼婆娑,语气却异常坚定。
周宪飞走了,但马寨的路灯还亮着,普园的庄稼还在生长,他未画完的乡村蓝图,会有更多人接着画;他没来得及帮村民办的事,会有更多人接着办。
这世间,总有人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哪怕生命短暂,也能照亮后来者的路。周宪飞的光,留在了他牵挂的乡村,也留在了每一个追寻他足迹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