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昇的两本新书《隋文帝传》(增订版)与《武则天传》,在北京举行的新书分享会现场,将听众的思绪引向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激荡岁月。

发布会海报
《隋文帝传》(增订版)与《武则天传》,这两部个人传记合起来恰似一部宏大的时代双翼,试图托举读者穿越时空,重返从“开皇”到“神龙”那波澜壮阔的一百二十余年,审视隋文帝杨坚与女皇武则天如何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留下各自深刻的印记。
讲座伊始,韩昇便开宗明义,道出他书写历史人物传记的核心方法论:“研究历史人物,我始终怀有一种‘仰望的视角’。如果我们自以为比历史人物更聪明,那么被载入史册的应该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他强调说,理解应始终先于评判。“历史写作的首要任务,是力图贴近历史现场,感知人物在具体环境中的困境、抉择及其行动掀起的波澜。”

韩昇教授讲座现场
“对历史人物的定位,需将其置于漫长的历史序列中与其他人物比较,而非与今人简单对比。一个历史人物是否伟大,不是与今人对比,而是与其他历史人物比较。很多在当下看来非凡的人物,在历史序列中可能显得渺小。”韩昇表示,这种“全过程视角”成为他剖析隋文帝与武则天统治逻辑的根本出发点。
“功业空前,却因用力过猛而致自身崩裂”
在韩昇的勾勒下,隋文帝杨坚的上台本身充满历史的偶然与戏剧性。他援引自己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暴毙的谜团:“我们通过基因检测等技术手段,证实北周武帝及其阿史那皇后均为慢性砒霜中毒而死。他服用的所谓‘仙丹’寒食散,其精炼产物正是砒霜。”

历史人物关系图谱
这位本已统一华北、欲图南下一统江山的雄主,意外陨落于对长生的虚妄追求,其子宣帝同样因丹药短命而亡,这才为杨坚的崛起提供了历史缝隙。隋朝所承接的,是东汉灭亡后长达四个半世纪的大分裂时代,其间仅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且因引入民族矛盾而加剧了社会动荡。杨坚抓住机遇,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魄力与效率,但其统治风格却烙刻着急进的鲜明特征。
韩昇指出,隋文帝在极短时间内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他毅然废除了实行数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制,大规模裁撤冗官,“一夜之间,数百个郡级建制被撤销,大量官员被直接遣散返乡”。在内部尚未完全稳固时,便果断对强大的突厥开战,并凭借名臣长孙晟高超的战略,三年内取得重大胜利。
与此同时,修建宏大新城、修复长城、推行“大索貌阅”清查户口,其事业清单之密集、执行力之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罕有其匹。通过“大索貌阅”,隋朝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登记的户口从400万户激增至900万户,人口从2000多万增至近6000万。“这并非人口暴增,而是将此前隐匿的人口重新纳入税收体系。”

《隋文帝传》 韩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9
然而,这种急进的改革最终埋下了王朝覆灭的隐患。韩昇总结道:“隋朝享国38年间完成的功业是空前的,但正是这种‘只张不弛’的急进,耗尽了民力。隋朝的强大与速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像一把巨斧,劈开了数百年的分裂坚冰,却也因用力过猛而致自身崩裂。它留给唐朝的,不仅是大运河、三省六部制等遗产,更有沉痛的历史教训。”
“古代反对女性掌权,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
相较于隋文帝,武则天的形象在历史叙述中更为复杂多元,被贴上了无数标签。韩昇首先澄清了一个常见的误解,“中国古代反对女性掌权,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从秦汉到明清,太后、皇后临朝称制的时间几乎占了一半。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性别,而在于她突破了‘一家一姓’的血统宗法制度,建立了武周王朝。”

明人绘武则天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韩昇细致分析了武则天早年经历对性格的塑造:父亲早逝后,她与母亲备受家族欺凌,“这段经历导致了她日后对亲人的极度冷酷与不信任”;十四岁入宫后,并未获得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宠,“太宗欣赏的是长孙皇后那般温良恭俭让的女性,武则天的强悍性格并不对其胃口”。历史考证显示,她与唐高宗李治同年,而非传统认为的年长二十岁。“高宗性格较弱,需要武则天这样强硬的伴侣作为主心骨,这才让她找到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
针对长期以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的流行观点,韩昇展示了扎实的史料考据予以驳斥。“一个明显的反证是,唐朝前期的科举停废,几乎都发生在她主政时期。科举是选官考试,名额由官缺决定,不可能脱离政治现实随意扩大。”

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通过梳理大量史料,韩昇发现武则天权力核心圈层并非科举文官,而是武氏亲属和酷吏集团。“真正掌权者几乎没有科举背景。她实质上是运用一个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集团,去震慑和控制传统的官僚体系。但她可以凭借严刑峻法和恐怖手段震慑朝野,却始终无法真正解决权力合法性的终极问题。”
这种合法性困境最终导致了武则天晚年的衰落。韩昇指出,神龙政变时,就连她最信赖的心腹大臣也选择了背叛,理由是为了“复李唐之礼”。与此同时,均田制等国家基本制度在其统治时期,因官员不敢作为而趋于崩溃,农民逃亡现象严重,经济状况并不如后世某些想象的那般繁荣。
分享会的最后,韩昇将视野拉回宏观的历史进程。他指出,研究隋文帝和武则天,最重要的启示在于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隋唐的盛世,正是建立在对前朝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之上。“秦的急政而亡,教会了汉朝休养生息;隋的骤兴骤亡,则让唐朝懂得了张弛有度。当我们能深刻铭记失败的教训时,才能真正走向强盛。”

《阙楼图》,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可在此图中直观感受到王维笔下所描写大唐宫廷的恢宏气势
韩昇教授的两部传记作品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隋文帝传》是其畅销二十余年后的重磅增订版,作者增补了万余字内容,恢复初版因节省篇幅被删去的弘农杨氏源流考证,为读者理解隋文帝理清了家室方面的脉络;《武则天传》则是作者历时二十七载精心打磨的首部武则天个人传记,秉持求实与严谨的治史态度,作者细致爬梳史料,对《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等材料进行文本细读与考辨,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厘清了武则天研究中诸多争议问题。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