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暑期旺季刚过,淅淅沥沥的雨点洒落,青石板路泛着微光,油坊、醋坊、辣子坊次第打开店门,新磨的芝麻香与蒸腾的醪糟气息交织弥漫。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一天,就在这氤氲着乡土气息与现代旅游活力交融的氛围中开始了。

袁家村大景。
2024年,这个关中平原上的小村庄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5万元。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稳居陕西旅游景区榜首的“关中民俗第一村”,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文兴旅、以旅强农的融合发展之路。
从造田治穷、工业致富到旅游强村
“我们一直围绕村子和村民在做事。”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村子的发展历程,“历经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在三代村民的接力奋进、两任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袁家村才发展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产业先行,共同富裕。”王琪说。
袁家村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三次关键转型。
“我们的发展是‘三级跳’。”王琪介绍,“第一跳是造田治穷。上世纪70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解决温饱问题;第二跳是工业致富。80年代办起白灰厂、水泥厂等村办企业,成为陕西首个‘万元户村’;第三跳是旅游强村。”
转变始于2007年。时任袁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的郭占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展乡村旅游。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王琪说,“我们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文物古迹,凭什么吸引游客?”
但袁家村人硬是闯出了一条路。他们从200米长的民俗街起步,把农村的劣势转换成优势,把关中的老建筑、老物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打造成旅游载体,将关中人的生活演变成旅游体验,让城市人来农村寻找乡愁,寻找家的味道,成为西安、咸阳小有名气的“度假村”。

袁家村。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客流量越来越多,2010年袁家村开始升级做乡村度假,打造民宿和精品客栈,逐步拓展出酒吧街、书院街、民族风情街等旅游新业态,将原先的一日游变成两日游甚至多日游。
2015年,袁家村开始从量变向质变提升,从度假游转向主题游和深度游,通过提升业态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开办“农民学校”和“袁家村夜校”,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我们每年组织村民外出学习。”王琪说,“最让我们高兴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整体农民素质的提高,这比挣钱更有意义!”
从“一店一品”到“前店后厂”
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为何唯独袁家村能持续吸引游客?答案是对食品质量的极致追求。
走在袁家村,最吸引人的是“一店一品”模式。酸奶店只卖酸奶,豆腐店只卖豆腐,辣子店只卖辣子,每个店铺只卖一种产品,绝不重复。
“我们袁家村有个铁规矩,”醪糟合作社的社长袁雷说,“一个店只能做一个品类,不能看别人家什么卖得好就跟风。这样才能把产品做精做透,也让每家店都有生存的空间。”在他的身后,“袁家村醪糟”五个大字格外醒目,墙上挂着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和股权结构图,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与众不同的发展故事。
2010年,袁家村开启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将8家作坊改制成第一批股份制合作社,党员带头,全村入股。这场变革让村民变股东,让手艺变股份,让村庄变共同体。当年效益最好的合作社收益率达130%,效益一般的也达到50%,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看到了共同富裕的希望。
王琪介绍,“我们通过合作社机制,把原住民、新村民和各经营主体有机整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享格局。”
走在袁家村的街上,你会发现一个温暖的现象:游客即使不在某家店消费,也可以自由使用洗手间、接取热水、休息小坐。甚至可以把在一家店购买的食物带到其他店门口享用。这就是袁家村特有的待客之道,也是利益共同体最生动的体现。
在这里,每个经营者都深知:任何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影响的都不仅是单个商户,而是整个袁家村的品牌形象。这种共识,让“顾客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
袁雷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2011年,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他毅然辞去西安的工作回家帮忙。“醪糟合作社2012年成立时,因为供不应求需要扩大生产,我当即入了股。”一年后,被推选为社长的他通过建立恒温发酵室、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等措施,使醪糟年产量从10万斤增加到100万斤,实现了四季稳定生产。

游客排队购买麻花。
“前店后厂”是袁家村的另一大特色,麻花、酸奶、粉条、豆腐等10余个作坊全部可视化生产。在油坊合作社,工人们正在手工灌装菜籽油。“游客能看到我们怎么精炼、压榨、过滤、沉淀,吃得放心最重要。”油坊的工作人员韩晓鸽笑着说,“现在我们一个月能卖200万元左右呢。”
为保证质量,袁家村还实行“四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定价、结算和质检。村里成立原料采购组、质量监督组,对面粉、油、醋等主要原料进行统一采购,从源头保证品质。
“今天你在袁家村吃了一碗面条,我们能保证这碗面里的面粉、菜籽油、辣椒、醋等主要原材料,都来自袁家村。”王琪说,这就是袁家村的底气。

香喷喷的辣椒。
关中民俗活态传承 传统与现代交融
袁家村的成功,离不开对关中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这里不是简单的古建筑“复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复活。传统茶馆、秦腔表演、皮影戏等民俗活动不仅得以恢复,更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在袁家村康庄街,手工皮具艺人王庭坤坐在店铺里,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谁能想到,几年前他还因经营困难险些离开这个被他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
“2016年4月1日,我第一次来到袁家村,瞬间就被这里吸引了。”王庭坤回忆,“古朴的仿古建筑、老物件的装饰、小吃街仿古的店铺幌子,让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近年来,袁家村吸引了一批像王庭坤这样的返乡青年和新村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王庭坤的店铺开业前半年生意不错,但一年后由于街道格局变化,客流减少,生意一落千丈。就在他准备放弃时,书院街管理层邓惟愚和胡颜军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全力支持,第二年直接免去了租金。村里还帮助他调整店铺位置,改善经营状况。
“村干部时常关心我的经营状况,并提出拓展客源的建议。”王庭坤说,“这种支持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现在进门有自己爱的人,出门有自己爱的事业,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如今,王庭坤定居在袁家村为新村民盖的小区里。“租金便宜,通双气,上下班只需3分钟。”王庭坤说。
村委会为提高村民收入,想尽各种办法。2022年,他们在游客接待中心广场组织“后备箱集市”,将原本下班后黑乎乎的广场装扮得张灯结彩。夜市吸引了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既丰富了游客的夜生活,又实实在在提高了村民收入。这一创新举措成为袁家村夜经济的一大亮点。
如今,“袁家村”的金字招牌备受市场青睐。回顾袁家村的发展,其核心正在于真正实现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以农业为本底,以文化为引擎,以旅游为通道,让村庄不止于观光,更成为可感、可品、可忆、可生活的乡村共同体。在这里,乡土中国与现代流量相辅相成,传统手艺与青年创业并肩同行,袁家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充满温度的共同富裕之路。
原标题:《咸阳袁家村如何用“乡土味”烹出“文旅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