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全国客服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附近服务网点  全国报修  全国报修网点  24小时服务电话  家电上门服务  附近上门服务网点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根据地来鸿:家书中的抗战具体真相是什么

   更新时间: 2025-09-02 11:09  发布时间: 3小时前   3100
核心提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将士浴血奋战,共同挺起民族脊梁,以磅礴之力,汇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洪流。笔者查考相关报刊登载的红色家书史料,择其要者略作梳理。本文所涉及的烽火鸿雁,既有姐妹通信、兄弟通信,也有夫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将士浴血奋战,共同挺起民族脊梁,以磅礴之力,汇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洪流。笔者查考相关报刊登载的红色家书史料,择其要者略作梳理。本文所涉及的烽火鸿雁,既有姐妹通信、兄弟通信,也有夫妻通信、母女通信。这一封封红色家书,字里行间精神乐观,信仰坚定,句句感人,寄托着亲情,诉说着离愁,凝结着国恨家仇,诠释着抗战精神,也散发着人性光芒。

“我们没有一刻不在准备作一个健全的战士”

1937年11月5日,一位名叫平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女学员从延安给她的姐姐写了一封信,开头就写道:“神圣的民族抗战发动了,我们中国唯一的出路已在胜利的曙光之前揭露出来。”“现在的中国已走上精诚团结抗战图存的大道,这正是我们几年来所希望的事,我们是多么的高兴呵,投身在这大时代的转变中!”一个多月前,9月25日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给全国人民带来无可比拟的信心。平秋在信中按捺不住胜利的喜悦:“我们的部队,开赴前线的已有十余万。现在还奉命继续开拔中。我们的部队第一次的捷报,震奋了全国人民,我们是可以引以自豪的,一方面也使我们更感觉到有胜利的把握,而更增强我们的决心。”

平秋向姐姐详细介绍了在抗大日常学习的概况:“我们每天的工作是这样的,早上五点半起床,上早操,唱歌,七时吃饭,自修到九时上课,十二时完课,午饭,下午一时上课至四时完毕,自修一小时,五时吃饭,饭后有课外活动,晚上七时点名,呼口号,接着开小组学习讨论会,直到十时后才能睡觉,每礼拜六还有晚会,是挺热闹挺兴奋的集会。”在抗大的课程主要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中国问题、日本研究、战时之政治工作、辩证法、制式教练、班进攻、班防御、排进攻、班侦察、游击战术、射击学、步枪学、实弹射击,在平秋看来,“一天忙个不停,生活是够紧张积极的。”平秋的描述,正呼应了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

她也如实记下了延安抗大物质生活条件、学习环境极为艰苦的现状:“在这里,物质方面的确是够苦的,每天吃三顿小米的饭,有时是稀饭,八个人有一小锅菜吃。睡的地方也非常挤。每人一条凳子,上课、吃饭、看书、写信等全是它包办,它是跟着人走的。上课的地方,一间屋子,一百多人挤的很厉害,有的坐凳子,有的坐地上,但,大家一样的写笔记和读书,兴趣决不会比别的设备好的学校低落。”

同时,她也展现出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虽然物质生活是这样苦,虽然我的身子的确瘦了许多,可是我的精神是特别好,在这自由的城里,在这新的世界里,谁还有什么精神上的痛苦?我不需要什么,我一点不觉到物质之苦,每天在紧张工作中过生活,我只觉得我要更加努力,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解放!”

在信末,本是娇娇女的平秋表达了自己经受锤炼塑造成为坚毅革命战士的决心:“我们都已深切明瞭我们所负的使命,我们没有一刻不在准备作一个健全的战士,我决不轻易地放弃这千辛万苦求得的学习机会的。姊姊,当你的妹妹以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的形态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也会不相信这就是不久以前你所爱的一个糊涂女孩子吧!”

这封家书写完不久,就以《“抗日大学”女学员的一封信》为题,刊登在1937年11月16日出版的《抗战大学》第1卷第2期。它的示范带动效应,使络绎不绝奔赴延安的男女青年们有了直观参照,成为全面抗战大潮中的一泓清泉,引领更多青年奔向延安,奔向抗大,奔向抗日战场。

“相信将来一定有新中国的出现”

1938年出版的《抗战大学》第1卷第6期和第7期上,连载了1938年年初抗大第十队学员颖华写给他大哥的三封信,题为《抗日军政大学是怎样的?》

信中,颖华叙及自己从广东出发,花费一个半月,栉风沐雨,甚至冒着凛冽寒风趴在火车顶上,历尽艰辛奔赴延安的旅程:“这次计路上花了四十四天的时光,受尽了风餐雨宿,‘搭火车顶’寒冷要命,这些空前的旅途苦楚,除了身上想穿的衣服外,什么都没有带。”

他把自己已在延安抗大学习一个多月的情况向大哥作了介绍:“现编为大队第十队,上课已五个星期了。”“这里的生活不比外边,虽说这里是冰天雪地的塞北,但也每个同志,都燃烧着热烘烘的心,每天过着兴奋、活泼、愉快而且充实的生活。这里的功课,主要的四大课程:政治工作、统一战线、民众运动、游击战术。我们的学习,采取着竞争模范的方式,谁都不愿落后,真是紧张,真是忙,但忙中就是兴奋和快乐。”

虽在延安生活只有个把月时间,触及这个年轻的抗大学员灵魂最深处的,是延安的作风,以及对未来新中国的憧憬。他在信中写道:“或许外边是有些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一种作风及这里的传统精神,谁都不能否认它的特点,也许人们看见会说中国不至亡给敌人吧,或相信将来一定有新中国的出现。”

在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颖华的革命信仰愈加坚定,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倍增:“我的生活确实可算燃起了兴奋和争取的火把,时时都鼓动着我勇往的精神。”他动员自己的哥哥、弟弟也到延安,为争取抗战胜利尽一份力量:“这里的社会性质,是比别地的不同,穷酸子也是一样当作人来看待,所以我说希望能够把南弟弄到这里来读书。这里对革命的知识分子很欢迎,同样地纯洁的孩子,一样爱护他,培育他底知识来发展他底天才,为抗日的民族解放,为推进社会的一分力量。”“总之你真有诚意参加革命的话,你要求学习抗战知识的目的总可达到。”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里,这位来自广东,身在延安、心系民族解放的革命青年字字铿锵:“最紧要的还是民族意识和决心。”

“省下一文钱,对抗战都是有用的”

1938年12月16日出版的《反攻》(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部主编)第4卷第1期上,刊登了时任冀中区司令吕正操的一封家书,是1938年8月25日在河北任丘写给妻子高崇德的长信,有2300字。

34岁的吕正操在信中写道:“我们离别整整一年,还稍微多一点,在这一年里,什么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切事情都不平凡,弱大和善的中国,变成鸷猛勇悍的民族,这是一件不平凡的转变,在这许多不平常的变化中,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石。中国在许多方面,如政治上,军事上,全民族的大团结上,都有了空前的进步,一切都用机跃速度向前进,一切都在向着光明的前途迈进,新生的中国,由远而近的向我们招着手呢!”

吕正操回顾了冀中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险环境中成长壮大的来之不易,并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相信,在中国全面抗战的过程中,将要继续到虎狼的日寇最后僵死为止。”

他还讲述了冀中区军民团结一心的状态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冀中区的工作同志,不论军政民,都是自觉的自动的参加抗战工作,不分官级,不求报酬,待遇都是差不多。没有薪饷,没有俸给,零用费每月一元至五元,平常都吃小米,虽然物质条件这样低,但是工作同志,都是非常坚苦积极,毫不懈怠,这不是拿多大官多少钱能够买来或换来的。”“冀中区正确的运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才能团结了全区民众,动员了广大群众,不分男女,不分穷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职业,不分老幼,都是为着抗战而工作,很少见到吃闲饭的,享安乐的,苟安偷活的份子,这个觉醒的广大群众,是冀中区最重要的基石。”究其原因,冀中区的政权“是领导抗日的,一切为了抗日,所以才能得到全民众的拥护,顺利的执行它的任务。”

吕正操还请高崇德转告对其他将士妻子的叮嘱:“你要告诉她们,她们的丈夫,以及冀中区的情形都很好,衣食一点也不缺乏,都是健壮英勇与日寇作着坚决的斗争,请她们都不要挂念,最好把她们集在一起,给一些正当的教育,生活上要特别俭省,省下一文钱,对抗战都是有用的。”

“那些为国奋斗的青年都是你最可爱的孩子”

1938年,一位名叫颖的17岁新四军女战士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后来刊载于1939年2月5日出版的《孤岛妇女》杂志第1卷第4期复刊号,标题为《一个新四军女战士的家书》,全信不到700字,内容如下。

妈:

我告诉你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女儿已经得到报国的机会而踏上征途了,那就是说你已经完成了贤母的责任,为国家产生了一个优良的国民,这是可欣喜的。

当我踏上征途的时候,我曾回顾一下我的家——温馨如鸽笼的家,我居住了生活了十七年,培养出一颗火热的心。一阵微妙的悲哀占住了我心的一部份,我知道,那是离愁,可是当我转身向前的时候,一种新的希望新的野心又在我心的深处燃烧,离愁是根本被克服了。没有眼泪,只有兴奋,这是妈的一个身心都健全的女儿,你放心吧,她正向着光明之路迈进。

妈是了解女儿最深的一个,了解女儿的苦衷,那只是为祖国的生存也就是女儿的生存,我知道妈决不会因为我的远去而说我不孝吧?我尽了忠间接就是尽孝,不然那么就是自私了,自私——以女儿拥为己有的也是国家的仇敌,是不是?母亲不是自私的人,我知道,在前线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那些为国奋斗的青年都是你最可爱的孩子,我将带给他们以你的爱和你的鼓励。

是时候了,鼓励你的孩子们,一切教育都拿国家的利益为前提,灌输国家的知识、民族的观念给每一中国的孩子。粉碎他们的洋房汽车的幻梦,这些都是你的责任。毅哥、函妹都是刚毅有为的青年,一块最晶莹的玉石,他们迟早总会做些惊人的事业的。那时候你将被称为赵老太太了,一个中国的模范母亲。

不久以前,我的确患过不轻的心病,那只是某种欲望没有达到的缘故。现在可好啦,心病也没有啦,我日夜的幻想也实现了,当我想到有整千整万颗热烈的心镕在一起,用献血培植它所开的花将是多么灿烂!过着集体的、理想的生活,紧张地工作着,那真是太美了,妈说是不是?好吧!让我们分头做工作,为同一的目标,为国家的生存而一齐挣扎!在这里,谨祝福我们的祖国!

你的女儿颖上

据颖的好友、《孤岛妇女》编辑冰燕在编者按中讲述,年轻的颖“不懂什么是虚伪,她是那样的坦白、真诚,脸上永远浮着微笑。”随着日寇入侵,她的家乡沦陷,她亲眼目睹敌人的残暴杀戮,于是在一天夜里悄然离家,毅然奔赴新四军根据地,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救亡阵线,并给母亲留下了这封告别信。1938年10月,颖给冰燕寄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参加新四军后的经历。信中说,有一次,她所在新四军部队冒雨夜袭日军时,颖与其他三位女战友不幸负伤,她们躲在山坳里佯装已死,避过了日军搜索,费尽周折辗转回到军部,获得嘉奖。因为她们的急中生智,从此,新四军中“轻伤不下战场,重伤不喊叫”的口号便传开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上红色家书,是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全民族抗战大潮中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缩影。有的千里迢迢投考延安抗大,随时准备奔赴抗日前线杀敌,充满期待;有的在华北坚决武装抗日,巩固扩大根据地,信心十足;有的与慈母不辞而别,投身新四军夜袭日寇,毫无畏惧。这一封封红色家书,字里行间都满怀着反抗侵略的爱国壮志,也饱含着对家人的依依牵挂之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细读红色家书,回望抗战历史,值得我们追忆和铭记。

(作者单位:上海市档案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