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无疑问,2025年8月18日会成为A股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意义的时刻。
当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沪指盘中创近10年新高。沪深两市全天成交2.76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5196亿元,成交额再创年内新高。10时34分左右,A股市值总和突破100万亿元(以A股最新价×A股总股本计算),创历史新高。
这也是A股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标志着A股市场在规模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比规模更值得探讨的,是支撑这一跨越背后的信心来源,以及市场关于“慢牛”行情的普遍预期。这份信心并非源于一时的市场狂热或投机炒作,而是植根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以及投资者理念成熟的土壤之中。
首先,这一轮“慢牛”的底气还是来自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和新科技产业的崛起。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内生动力。从市值龙头的座次更迭中便可窥见经济结构的质变,传统金融、能源巨头依然稳固,但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军企业强势崛起,这背后是中国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的缩影。
这种结构性变迁的背后,是新科技产业的群体性崛起。无论是关乎能源安全的新能源产业链,还是代表未来方向的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中国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它们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已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盈利增长,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为A股注入了高成长性的新鲜血液。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自身的制度性变革,其核心在于价值发现功能的日趋完善。近年来,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一系列深刻的改革举措重塑了A股的生态。注册制改革将选择权更多地交还给市场,而常态化的退市机制则加速出清劣质公司,强化了优胜劣汰的法则。这一整套“组合拳”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从而完善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在一个优胜劣汰机制更为顺畅的环境里,市场的定价效率显著提升。股价不再仅仅是资金博弈的结果,而更多地成为企业内在价值的“度量衡”。当投资者相信市场的筛选和定价机制是有效的,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好公司与坏公司,便更愿意基于基本面研究进行长期布局。
而且,投资者结构的优化与投资理念的成熟,也为“慢牛”行情注入了稳定剂。与过去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不同,如今A股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力量日益壮大,包括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以及持续流入的外资等。这些专业的长期资金更倾向于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他们的投资决策更多基于对公司基本面和行业前景的深度研究,而非短期的价格波动。这种投资行为模式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的内在稳定性,降低了整体波动率。
总之,沪指创10年新高、A股市值总和突破100万亿元带来的启示是:为更多企业提供“活水”,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