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全国客服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附近服务网点  全国报修  全国报修网点  24小时服务电话  家电上门服务  附近上门服务网点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谎言为何长期未被识破?三大央媒共同关注“假院士阮少平”网友怎么看

   更新时间: 2025-08-10 22:08  发布时间: 3小时前   2370
核心提示: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经由澎湃新闻持续报道,这位长期利用假身份招摇撞骗,多年来混迹于学校、企业、医院、行业论坛等场合的“阮院士”,被逐步揭露。随着媒体合力深入打假,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三大央媒也先后发布评论文章或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经由澎湃新闻持续报道,这位长期利用假身份招摇撞骗,多年来混迹于学校、企业、医院、行业论坛等场合的“阮院士”,被逐步揭露。

随着媒体合力深入打假,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三大央媒也先后发布评论文章或视频,呼吁关注“假院士”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

8月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评论文章《合力清除“阮院士们”生存的土壤》称,动动手指就能查证的谎言,为何长期未被识破?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阮院士”的精心算计和套路招数具有一定迷惑性,比如多挑县城下手,尤其是中小学成了他行骗的重灾区,通过频繁曝光、高频报道来做循环“背书”,降低相关方对其身份的怀疑,骗取更多邀请单位的信任。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一些机构和单位热衷于请“大牌”“名人”撑门面进行“荣光加持”,在对光环、标签的盲目跟风热捧追逐中,疏于审核查验,让骗子乘虚而入。也不排除有的活动主办方可能对“阮院士”的身份存疑或是将错就错假戏真做,这其中的猫腻和责任,有待进一步调查。

文章强调,对假冒身份的骗子,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狠打”的同时还得“严防”,骗子的戏台正在倒塌,但滋生“假院士”的土壤并未清除。如何进一步压缩“阮少平”们的生存空间,需要多方共同思考和行动。从组织方来说,彻底清除对头衔的迷信,精简活动,注重实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各类行业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而全社会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让每一个骗子都无处遁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