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经由澎湃新闻持续报道,这位长期利用假身份招摇撞骗,多年来混迹于学校、企业、医院、行业论坛等场合的“阮院士”,被逐步揭露。
随着媒体合力深入打假,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三大央媒也先后发布评论文章或视频,呼吁关注“假院士”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
8月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评论文章《合力清除“阮院士们”生存的土壤》称,动动手指就能查证的谎言,为何长期未被识破?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阮院士”的精心算计和套路招数具有一定迷惑性,比如多挑县城下手,尤其是中小学成了他行骗的重灾区,通过频繁曝光、高频报道来做循环“背书”,降低相关方对其身份的怀疑,骗取更多邀请单位的信任。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一些机构和单位热衷于请“大牌”“名人”撑门面进行“荣光加持”,在对光环、标签的盲目跟风热捧追逐中,疏于审核查验,让骗子乘虚而入。也不排除有的活动主办方可能对“阮院士”的身份存疑或是将错就错假戏真做,这其中的猫腻和责任,有待进一步调查。
文章强调,对假冒身份的骗子,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狠打”的同时还得“严防”,骗子的戏台正在倒塌,但滋生“假院士”的土壤并未清除。如何进一步压缩“阮少平”们的生存空间,需要多方共同思考和行动。从组织方来说,彻底清除对头衔的迷信,精简活动,注重实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各类行业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而全社会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让每一个骗子都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