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25年的毕业季,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茜提交的是一份4.5万字的研发报告和一套实体装置。
在山东大学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术才介绍,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王茜,成为山东省首位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王茜的研究生生涯可谓是幸运地走在由学校向企业平稳过渡的衔接桥上,以实践磨练研究。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史全岐评价道,“这是在企业的真环境里,开展真科研,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
王茜(右)与导师姚鹏合影
“用成果说话”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实施,明确“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以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者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申请学位”。
而山大早就“摩拳擦掌”——作为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学校率先出台《山东大学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硕士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实施细则(试行)》,建立起由校企专家共同参与的评审机制,明确规定重大装备、设计方案、技术标准等7种实践成果可替代传统学位论文申请研究生学位,鼓励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成长,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王茜的故事,就是这场改革的“最佳注解”。
她的课题源自歌尔VR眼镜生产中的精密胶合难题——“把两个镜片胶合在一起,中间的UV胶固化收缩会导致图像扭曲,误差必须控制在1微米以内。”
这道“行业难题”,成了她的“毕业答卷”。
王茜的答辩现场来了3位企业专家。5名评审专家里,企业代表占了大半壁江山。他们不抠理论公式,只问:“成果能不能解决生产难题?能不能创造效益?”
当王茜展示完设备设计视频和研发报告,答辩委员会主席李长河教授点赞:“这是培养质量超高的典型成果!”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项技术已成为大客户VR产品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支撑,预计2026-2027年量产,能创造千万级经济效益。
一企一案+一生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