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全国客服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附近服务网点  全国报修  全国报修网点  24小时服务电话  家电上门服务  附近上门服务网点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追新逐“绿”,武汉武昌区“双碳”经济为何能跑出加速度头条热点

   更新时间: 2025-07-10 03:07  发布时间: 10小时前   1760
核心提示:奔腾的长江畔,宁静的沙湖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楚河汉街附近,一栋33层的楼宇高高耸立。参观、访问、合作、交流的人络绎不绝。更重要的是,年轻面孔多。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的以“碳”为特色的大楼——中碳登大厦,又名碳汇大厦。在这里,抽象的“双碳”经济变得具体、生动、

奔腾的长江畔,宁静的沙湖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楚河汉街附近,一栋33层的楼宇高高耸立。参观、访问、合作、交流的人络绎不绝。更重要的是,年轻面孔多。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的以“碳”为特色的大楼——中碳登大厦,又名碳汇大厦。

在这里,抽象的“双碳”经济变得具体、生动、触手可及。楼宇内规划了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服务、碳普惠应用等五大专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2024年,武昌区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在这一亮眼成绩背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犹如一条金线,贯穿于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作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中碳登")的落户地,武昌区已成为中国碳市场的“数据中枢”和“交易心脏”,肩负着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的时代使命。

武昌航拍。本文图片均由武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超前布局,十四年努力,国家级平台落子武昌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以武而昌”的武昌区,风景如画,历史悠久。

新的历史时期,“双碳”经济成为武昌区选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锚和战略选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碳减排,在这里,“减碳”“降碳”成为真金白银,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在碳市场交易中获得新的收益。

而入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或“碳交易市场”),武昌区的布局和努力开始于14年前。

武昌新风貌。

2011年,中国碳市场开始建设。湖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及深圳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减排工作。

得益于前瞻的眼光和高度的战略思维,湖北省当时就提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全国碳交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是建设湖北碳交易市场。

在“双碳”领域,碳配额是重要的政策工具。政府对碳排放总量设定的限制,并分配给各个排放单位,这被称为碳配额。这些配额可以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全球目前有28个国家和地区运行着碳交易市场相关机构,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达了加入其中的意愿。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2012年9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简称“湖北碳交”)成立,成为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构。其注册资本金3.3亿元,是湖北省属唯一金融服务类企业湖北宏泰集团的二级公司。除承担湖北试点碳市场建设工作之外,湖北碳交还负责管理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和武汉国际矿业权交易中心两个要素市场平台。

而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以来,湖北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无论是总交易量还是日交易额,均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这样的成绩单保持至今。

各类交易主体的账户注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环节是服务碳市场的“牛鼻子”。

2017年,在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相关的国家级评审中,湖北省从9个申请的省市中脱颖而出,夺得“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评审得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些努力和湖北碳交以试点碳市场成功运营的经验及优势,确保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

全国唯一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于2021年,“落子”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填补了湖北省没有国家级金融市场平台的空白。

作为中国气候投融资市场定价基准平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展示窗口,目前,中碳登的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地位逐渐凸显,成为全国碳市场“数据中枢”、湖北首个全国性金融功能要素平台,平台累计成交量6.3亿吨、清算额864亿元,规模居全球首位。

最大的差别是重视程度,上下一心,武昌双碳经济跑出加速度

思路清晰,专注、实干、努力、先行,久久为功,是记者在武昌区采访双碳经济时的深刻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武昌区的高度重视,政治引领,上下一心,“咬定青山不放松”。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最大的差别是重视程度。我没有见过比武昌更重视双碳经济的地方。”6月5日18时,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工作专班的一位负责人刚在中碳登大厦参加完工作专班的一次项目协调会。

“2022年1月,我们就开始写碳金融集聚区的方案和规划。中碳登落户武昌,是武昌发展‘双碳’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坚定走这条路。”该负责人表示。

如何体现对一项战略选择的重视和落实?

武昌区创新建立碳共识、碳述职、碳招商、碳创新“四大行动”工作机制:宣传部门牵头开展低碳讲堂等“碳共识”活动100余场;组织部门牵头建立“碳述职”工作机制,凝聚全区合力;商务部门牵头绘制碳产业链招商图谱,开展“碳招商”行动;金融部门牵头推动组建绿色低碳产业联盟,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碳金融创新规模突破80亿元。

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工作专班的前述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们有很多措施,碳述职是主要领导双调度,按季度进行碳述职。我们还有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工作专班……”。

“我认为,(发展双碳经济)政府要做的事情是,把目标定好,把规划做好,然后把平台搭建好,剩下就是引导。最后,系统会自动运转起来。”

“我们的核心经验就是抓产业生态。因为中碳登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要发挥中碳登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引导优势,建立双碳产业生态。”“政府要做第一步,把产业主体比如企业引进来,把集群搭建起来,然后再开放场景。比如现在武昌区是要在全域开放双碳产业的场景,让所有双碳领域的企业可以来做武昌的场景相关的项目。湖北省非常重视,各地市州也很积极,氛围非常好,整个湖北省区域在双碳产业发展领域,上下一致行动。而市场培育到一定阶段,它会走向更大的市场。”

事实上,武昌区的确把发展双碳产业作为转型升级重要战略,推动建立多元协同工作机制,为把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贡献武昌力量。目前,湖北省已建立省市区三级协同工作机制,武昌区作为其中一员,也积极参与全省中碳登建设工作专班。

正是因为长期地重视和持续地专注,武昌区的双碳经济发展跑出了加速度。从一栋大楼到“双碳”产业链和平台,到经济带,到集聚区,武昌区双碳经济能级不断跃升,影响力倍增,逐渐辐射至武汉全市、湖北全省,以及更大的地方。

以中碳登大厦区域为核心区域,武昌区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构建以碳金融为牵引、碳科技为主导的双碳服务产业体系,服务周边形成绿色船舶、绿色建筑、绿色高铁等特色绿色产业,通过专利壁垒、产业化规模和政策创新,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场景落地”的全生态优势,打造全国双碳科技创新的标杆示范。

从2021年到2025年,环沙湖低碳经济带在武昌区完成了由双碳产业楼宇到“双碳经济带”再到碳金融集聚区的战略定型。

2021年12月,中碳登落户5个月之际,武昌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建全国碳金融集聚示范区。

2022年7月至2025年3月,武昌区9次召开全区碳述职会议部署推动,提出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碳金融集聚区。

“武昌环沙湖产业带”“武昌碳金融聚集区”目前已先后写入湖北省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实施方案。

“(未来)肯定是有奔头的。我们在不断地策划,不断地投入,一直陪伴,坚持做中碳登坚定的长期支持者,做双碳经济的耐心资本。”工作专班前述负责人如是说。

零碳梦想:武昌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通过市场的手段推动企业等各责任主体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武昌区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率先打通了降碳到数据到资产到资本的转换链条。

5月份,一则“坐公交可抵扣房贷利息”的消息冲上热搜。武汉市民通过乘坐公交车、地铁,绿色出行获得的碳减排量,就换来“真金白银”,可用于抵扣银行贷款利息。

“花漾湿地 绿动江城”碳普惠主题宣讲活动

这一创新就是来自武昌区中碳登大厦内的企业——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建设的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小程序发挥了大作用。登录、注册、使用这一小程序相当于给当地市民开了一个“碳账户”。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专业运营碳普惠的国有企业,由湖北省宏泰集团联合武汉市及武昌区所属国有企业共建。该公司以武汉市为试点,以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为运营载体,探索政策与市场相结合,打造全新可持续碳普惠发展模式,帮助政府部门构建政府治碳、企业降碳、个人低碳三位一体的全新碳普惠体系。

该公司开发运营的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由三个板块构成:碳普惠登记平台、企业在线碳核算平台、个人低碳生活平台。

“武碳江湖”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碳减排量:一次公交出行可积累212.5克,骑行一公里获93.3克,节约1度电减少碳排放约525克。

有网友呼吁,这样的操作“真香”,建议将这种武汉模式推广至更多城市。但这首先需要当地也有一家碳普惠公司。

一场马拉松比赛,上万人参加,带来大量碳排放,如何实现碳中和?

武汉碳普惠公司可以通过企业捐赠或购买、个人捐赠等形式,帮助马拉松比赛实现碳中和,并给予认证。这一创举的根源在于武昌有这样的工具、这样的方法和这样的实践。

中国银行2025武汉马拉松碳中和证书

在中碳登大厦内的国网湖北电力的双碳服务平台武汉市电碳金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企业降的碳可以成为资产。作为电网企业的服务窗口,该中心提供绿电政策解读、绿电供需撮合、绿证开发与交易咨询等服务。2024年,该中心共服务武汉企业购买绿电49户,占湖北省的68.97%。

工作人员介绍,中碳登大厦本来就是一个合作平台,楼内的企业合作密切,比如用电的用户有关于碳交易的需求,我们会推荐到湖北碳交中心;如果企业需要能源改造或者绿色低碳转型的工程项目,就会被推荐到电碳金融服务中心来。

碳汇大厦(中碳登大厦)

湖北首座光储充换一体站落地位于武昌区的碳汇大厦。该站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换电”等功能为一体,项目通过在换电站上方安装先进的光伏发电系统,与充换一体站共同构成一个高效环保的综合能源系统,为用户出行注入可再生能源,减少从电网购电的需求,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这也有助于减轻电网的供电压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2024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相关部门调研碳汇大厦时,对低碳城市建设很感兴趣。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双碳公司)带着联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主动上门对接。11月,双方达成战略合作,首期将东宝区电子产业园作为低碳示范项目进行改造。项目拿回来后,双碳公司结合联盟企业擅长的领域,为项目的细分环节找到最适配的企业。随着项目的开展,还会涉及AI(人工智能)算法、光伏、储能、充电、智慧照明等环节,更多的联盟企业会参与其中,一起完成项目。

有工作人员表示,武昌区的创新在于,通过不同的方法、机制、实践,打通了降碳、数据量化、资产和资本转变的链条,未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会有更多行业领域被纳入其中,武昌区的双碳经济会带来更大的想象力。

6月3日,全国“六五”环境日的主场活动在中碳登大厦举行,来自天南海北的环保官员、业内专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士齐聚于此。6月5日下午,一群大学生也在中碳登大厦参与“双碳”相关活动。来自武汉商学院的黄同学表示,在校园里,我们能看到不少低碳行动,比如“光盘”和绿色出行。但和同学们交流时发现,大家虽然认可低碳理念,却不太明白“双碳”背后的产业逻辑。比如绿色能源和我们的生活、未来就业有什么关系,传统行业转型又会带来哪些机遇。

而中碳登大厦和武昌区的创新与实践将解答她的疑问,并带来新的想象。

碳路者(上海)科技有限公司CEO张雄在分享会上表示:“三年前我们接触到了一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火电碳排放智能监测平台,它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当于要提供火电行业碳排放的智能水表或电表,一个精准的计量系统。我们的产品目前计量监测的准确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现在已经覆盖了湖北省70%的火电厂,未来有望实现全覆盖。在精确地计量之后,可以实现火电厂精准地数字化运行,可以对火电厂做出“诊断”,从而节煤、降碳。”

张雄说,“碳的市场绝对不是一个轻描淡写的事情,目前正处于混沌初开,最值得介入、最值得全力以赴的阶段。未来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径?我是这样规划的,首先就是数字化——量化、计量,产生数据,第二是全面化,今后生产的任何一个商品,在电能使用方面,它的碳足迹包括生产过程、物流过程产生的所有碳排放,都可以实现透明化、数字化、可追溯;然后就可以实现货币化。”

沙湖全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