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全球冰淇淋行业迎来标志性事件——梦龙冰淇淋公司(The Magnum Ice Cream Company)正式从联合利华拆分并独立运营。这家手握梦龙、和路雪、可爱多、Ben & Jerry’s等知名品牌的企业,不仅完成了法人实体设立、财务报表剥离等关键步骤,更计划于第四季度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和纽约三地上市。而在中国市场,这场拆分同样落地:梦龙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已悄然运作,接过联合利华在华冰淇淋业务的接力棒。
从 “事业部” 到 “独立公司”:全球拆分落地中国
作为联合利华分拆冰淇淋业务的核心动作,梦龙的独立并非突然之举。早在 2024 年,联合利华便披露了这一计划,而7月1日的运营切割标志着实质性进展。据公开信息,新公司总部位于荷兰,目前仍为联合利华全资持有,但已构建 “去层级化、一线优先” 的独立架构,其成本被测算为 “低于作为联合利华事业部运营时的成本”。
中国市场的调整同步推进。工商资料显示,今年4月,梦龙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册,注册资本15.42亿元,由荷兰母公司 The Magnum Ice Cream Company HoldCo 3 Netherlands B.V.全资控股,“联合利华” 字样已从股东名单中消失。其管理层延续了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原班人马,法定代表人罗慧芬同时担任亚太区及中国区总裁,拥有 20 多年快消行业经验。
业务层面的切割更为细致。7 月初,联合利华(中国)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称,因业务调整,中国大陆冰淇淋业务相关个人信息已转移至梦龙投资(上海)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客户服务、数据管理等运营环节已完成交接。不过,目前梦龙、和路雪等产品包装上的生产商仍标注为 “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客服渠道也暂未更换标识,显示过渡期的衔接仍在进行中。
中国市场:高端定位遭遇 “性价比” 浪潮
独立后的梦龙,在中国市场却面临更复杂的竞争格局。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前三大企业为伊利、联合利华(当时未拆分)、蒙牛,前三大品牌则是伊利旗下巧乐兹、伊利主品牌及联合利华旗下可爱多。而 2024 年以来,头部企业业绩普遍承压:伊利冷饮收入同比下滑 18.4% 至 87.2 亿元,蒙牛冰淇淋收入下滑 14.1% 至 51.75 亿元,2025 年一季度伊利冷饮收入继续下滑。
更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趋势的转变。蜜雪冰城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吸引大量客流,与哈根达斯等高端品牌的冷清形成对比。这意味着,以“高端”为标签的梦龙,在中国市场正遭遇消费心态转变的挑战——消费者对冰淇淋的价格敏感度上升,“平价优质”逐渐成为主流选择。
事实上,梦龙此前已尝试通过创新应对变化。但这些动作能否抵消市场整体向“性价比”倾斜的压力,仍是未知数。
独立后的挑战与机会:聚焦 “冰淇淋之道”
对于独立后的梦龙而言,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至关重要。联合利华在拆分文件中提出的 “三大支柱”战略——增长、生产力、再投资,或将成为其行动指南。
在增长层面,梦龙可能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例如将冰淇淋融入下午茶、生日宴会等场合,并加大电商渠道布局(其在全球13个主要电商平台中的9个排名第一,包括京东)。生产力方面,依托独立后的灵活架构,梦龙或优化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例如通过“去层级化” 组织提升决策效率。再投资则可能聚焦于产品创新,利用其冰淇淋相关专利,开发更贴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此外,本土化运营将是关键。目前梦龙在中国市场的管理层保留了原班人马,熟悉本土渠道与消费者偏好。如何平衡 “高端基因”与“性价比需求”,或许是其首要课题——例如推出覆盖不同价格带的产品线,或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高端产品成本。
按照计划,梦龙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上市,中国市场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资本市场估值。对于这家刚刚独立的全球冰淇淋巨头而言,中国市场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既要应对本土品牌的强势竞争,也要适应消费趋势的变化,更要证明独立运营能带来比“联合利华时代”更优的增长动能。这场冰淇淋行业的“独立实验”,正进入最关键的观察期。
(注:本文系AI工具辅助创作完成,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