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8日讯(记者 郭子硕)今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今日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透露,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宣布数项债券通优化扩容的措施,将“南向通”参与机构范围扩展至理财等非银机构。
由于业内此前已有相关预期,消息发布后旋即引发市场热议。
作为2021年9月上线的跨境债券投资机制,“南向通”允许境内投资者通过该机制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截至2025年1月末,“南向通”债券余额达5610亿元。此前,2022至2024年每年的净新增规模分别为3521亿元、88亿元和1883亿元。
而此前,只有两类投资者可以通过“南向通”开展境外债券投资:一是经人民银行认可的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包括2020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二是QDII/RQDII。
对此,多名受访理财人士直言政策层面“水管拓宽”,较此前依赖QDII基金的海外配置模式更为便捷。华北某理财机构认为此举利好香港跨境资金流动,为投资香港市场增添新路径。
有利互联互通,业内等候业务细则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于丽峰告诉财联社记者,一方面这可以帮助理财及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机构通过债券“南向通”渠道投资全球债市,扩展非银资金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提升组合投资回报和风险收益比;另一方面,将债券南向通交易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提高香港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进而提升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于试点机构要求,有华南理财机构人士称,暂不清楚相关情况,仍需等待具体细则出台。
于丽峰认为,本轮两项优化扩容措施的推出,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债市的互联互通,扩大境内外资本的双向流动规模,增强双边市场联动性,助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制度型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与“南向通”当前年度总额度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约699亿美元),每日额度为200亿元等值人民币(约27.88亿美元)相比,境内机构通过QDII渠道出海仍面临额度限制。据外汇局6月末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共批准191家QDII机构,累计批准额度1708.69亿美元,较上一年5月9日的1677.89亿美元增加30.8亿美元。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由275.8亿美元增至最新的282.4亿美元。
事实上,年内密集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也为境内机构自主“走出去”提供了便利,包括扩大跨境支付系统、新增QDII额度等。按照6月末外汇局更新的名单,及中银理财、及工银理财、及交银理财、及建信理财、及光大理财、宁银理财、杭银理财等银行及理财子分别获得5000万美元的新增QDII额度;贝莱德建信理财、及北银理财分别获批4000万美元新增QDII额度。
仍有15家理财公司未获QDII额度
当前,仍有信银理财、民生理财、华夏理财等15家理财公司仍未获得QDII额度。除证监会另有规定外,QDII基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等金融产品或工具,同时对投资不动产、实物商品及高杠杆操作实行严格禁令。
“在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QDII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债券‘南向通’参与机构扩容为国内非银机构提供了参与国际债券市场的新途径,特别是目前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债券收益率相对较高,且与国内外债券价格的相关性较低,若能够在组合中加入海外债券,将有助于提升国内非银机构投资组合的回报和风险收益比。”不过,于丽峰也指出,“南向通”额度限制仍存,并需关注汇率风险,理财等非银产品需积极把握债券“南向通“参与机遇,同时做好风险管理,提高组合收益。
普益标准研究员孙圣钦、石书玥表示,相较于外资银行QDII理财产品,理财公司QDII理财产品虽具备防御性资产配置优势,但汇率风险对收益的侵蚀效应较为显著,同时,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也需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