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7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两国元首就伊朗与以色列对抗升级背景下中东地区局势,以及美国对伊朗核设施实施打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是两人自2022年9月以来首次通话。
在谈及乌克兰局势时,普京指出,乌克兰冲突是西方国家政策的直接后果。西方多年来无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在乌克兰建立反俄据点,纵容侵犯俄语居民的权利,当前仍通过提供各类现代化武器延长冲突。在谈及关于和平解决的前景问题时,普京指出,任何协议都应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应消除乌克兰危机的根源。
另据法国总统府当天发布的公告,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俄罗斯与乌克兰尽快实现停火,并启动谈判,以达成坚实而持久的解决方案。两位总统还将就此议题继续保持沟通。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9日,乌克兰基辅,基辅居民在地铁站内躲避俄罗斯无人机和导弹袭击。视觉中国 图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场延宕3年多的冲突至今仍看不到停息的迹象。尽管俄乌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数轮谈判,但由于基本立场差异过大,始终无法取得成果。俄乌冲突将走向何处?这场冲突对欧洲和全球安全又意味着什么?欧洲要如何实现持久和平及安全构架重建?美国在其中又扮演了何种角色?围绕这些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俄乌持久和平与欧洲安全重建》(英文版)报告,并邀请多位专家围绕报告内容和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以中国学者视角解读俄乌冲突的最终解决和欧洲安全重建问题。

报告发布会现场。
崔洪建: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达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赵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研究员
赵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冯怡然: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
崔洪建:和平与安全需要兼顾
在俄乌冲突进入到近三年半的此时,乌克兰危机的前景依然一片混沌。尽管在连年鏖战俄乌双方疲态尽显的情况下,美俄、美乌谈判以及后来的俄乌直接谈判为开启政治解决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但由于美方在调停中怀有将自身利益置于和平目标之上的不纯动机,采取的谈判策略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其后果是停火方案得不到落实,战场形势未见缓和反而不断升级;各当事方非但未能弥合分歧,立场反而愈加对立。通过军事手段赢得战场优势进而实现政治目标仍是各方的主要逻辑,外交谈判成为了充满对抗和表演色彩的另一个战场,真正的政治解决进程正被无限期地延宕。
尽管政治解决进程正在开启,但实现和平的道路似乎变得更加艰难。除了俄乌双方缺乏基本互信外,一个公平合理的政治解决进程应当如何开启?国际社会应当为劝和促谈发挥何种作用?从开启谈判到实现停火再到建设和平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这是各当事方及国际社会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乌克兰危机演变至今似乎在不断地验证安全困境的悖论:各方的安全诉求越急迫,对彼此的威胁认知就越强烈,就越依赖于军事手段去满足安全需求,实现和平的道路就越曲折,包容性的安全架构就越难以构建。
欧洲乃至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是美俄欧乌三方博弈的大棋盘。俄乌冲突在战与和之间的最终走向,欧洲与俄罗斯之间能否就相互对立的安全关切达成妥协性的政治安排,美俄之间能否在相互确认大国地位、维持战略平衡方面形成共识,将决定欧洲在“以实力求安全”和“以合作谋和平”之间做出何种选择,也将决定任何谈判达成的协议究竟是奠定持久和平的基石,或者只是为下一场更大范围冲突做足军事准备的借口。
达巍:俄乌冲突折射国际秩序大转换
从历史上来说,乌克兰问题从产生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再到2022年新一轮的俄乌冲突,应该说是过去几次国际秩序转变的产物,或者说是遗留物。
特朗普二次执政以后,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转变。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乌克兰冲突政治解决的乱局,恰恰是这样一个新的秩序转换的缩影。
如果假设2024年是民主党赢得了美国大选,现在是哈里斯担任总统,那么今天俄乌冲突的政治解决会是怎样一个方向?这不简单是不同政治人物的个性差异或执政风格差异的问题,这其实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世界观。
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采取的是支持乌克兰、跟俄罗斯对抗的政策,这导致冲突愈演愈烈,这反映的是两极世界、阵营对抗或所谓“民主与威权对抗”这样一种世界观。伴随着特朗普上台,美国正从谋求基于秩序的“全球性霸权”,转变为一个依靠实力称霸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目前应该说并不成功,反映了目前新的世界秩序里民族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些特点。这会制造出更多的冲突,更多的战争,反映在乌克兰问题的政治解决上,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折射。
对于欧洲安全问题,在现在整个秩序朝着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方向去演进的背景下,新的欧洲安全架构是比较难以形成的,而旧的北约架构也在逐渐地弱化。在新的安全架构形成之前,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冲突。
赵隆:乌克兰正借危机进行彻底转型
这场危机对于乌克兰本身来说,是政治层面、安全层面和社会层面一次非常彻底的转型过程,也是乌克兰作为一种政治身份和政治认同重塑的根本转折点。乌克兰危机始于2014年而不是2022年,这种转型是过去10多年里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所以客观来说,战后乌克兰将是另一个的乌克兰。
这场危机,中国官方的叫法是乌克兰危机,但讽刺的是,过去三年多时间来看,国内学界和舆论讨论的焦点,基本上是大国视角,也就是俄罗斯的视角、美国和欧洲的视角,很少有人从乌克兰的视角来看这场危机的影响、意义和未来走向。这也导致中国和乌克兰双方的认知鸿沟非常明显,特别是乌克兰学界对中国的立场、中俄关系、中国在整个危机中的态度明显缺乏认知。中国一直强调要实现公正持久和平,但乌克兰的诉求是什么?它的底线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次优方案和最低要求是什么?从我的观察或者说外部视角来看,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几个困难,包括领土主权,停火的脆弱性以及战后的这种政治承诺和重建风险。
同时,我们可能还要回答外界的另一个问题:中国到底跟这场危机是什么关系?这几年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很极端的观点:一个极端是认为中国是这场危机的直接、或者至少是间接参与方,另一个极端是认为中国跟这场危机没有什么关系,中国跟未来的欧洲安全架构的建立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认为,还是应该强调,虽然中国并不是冲突参与方,但这场危机的外溢性又跟中国息息相关。为什么中国关心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它的路径和未来的困难又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关心欧洲安全架构?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回答的问题。我觉得这在我们的报告当中是有所体现的,我也觉得这个也是这个报告可能最有价值的地方。
赵晨:欧洲有能力维持对乌援助,但需要思考战略安全框架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读一下欧洲在“特朗普2.0时代”如何面对乌克兰危机。第一点,欧洲是乌克兰的最大援助方。从数据上看,过去三年多里,美国大概每年援助乌克兰380亿美元左右,欧洲实际上超过了435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三年时间里,欧洲已经援助乌克兰超过1340亿美元。从这个数字上来说,欧盟加上英国,再加上瑞士、挪威等非欧盟成员国,欧洲国家实际上对于这场战事的“贡献”要超过美国。
第二点,如果特朗普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欧洲能不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和资源暂时维持下去。根据德国基尔研究所的数据,过去三年,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大概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1%,如果美国撤走,欧洲需要把这个数字提高到0.21%。对欧洲来说,这个数字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今年年初以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和德国提出来的1万亿欧元的经济和国防刺激计划。
所以,如果说德国和欧洲的国防产业真的开足马力,在常规武器领域是可以弥补美国不再支援的短板的。不过,长期来看,在一些颠覆性的国防技术,比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战略性的战场感知能力等方面,欧洲依然会高度依赖美国。
第三点,欧洲对于战略安全框架的构建仍然没有明确。欧洲如何在战后跟俄罗斯和平共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现在欧洲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依然是乌克兰想要打多久就要打多久。但对于波兰、立陶宛这些生活了大量说俄语的人群的国家来说,俄罗斯的一些表态是令他们非常恐惧的,这些都是欧洲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4日,乌克兰基辅,乌克兰民众在6月23日遭受火箭弹袭击的一栋五层住宅楼附近献花。视觉中国 资料图
冯怡然:中国或许是各方真正需要的志同道合者
俄乌冲突看似是一个区域的军事冲突,但实际上牵连了整个国际的秩序重构,也不可避免地将中国放到一个无法旁观的这样一个位置上。
无论是作为利益攸关方、责任攸关方,还是从今年年初俄乌局势出现新动向、双方开始为停火进行谈判,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角色和作用可以说备受关注。
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公正、平衡的基本立场。作为利益攸关方,2023年,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曾表示,中国是乌克兰危机的受害者。俄乌冲突给中国能源及粮食安全、产业链稳定、对外战略布局造成多重的冲击,中国与俄乌双方及欧洲的关系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影响。
俄欧冲突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也凸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责任攸关方的重要作用。从劝和促谈,然后避免阵营对抗,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等这些方面,中国也是在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在处理大国关系上,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中俄关系一度成为了国际上非常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欧洲特别担忧中俄会结盟挑战欧洲的安全秩序。但事实上。中俄关系是一个更为复杂、并且理性且有边界的关系,从“双无”“三无”立场到“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可以看出中国在对俄政策上的理性、克制和自主性,也可以看出中俄关系是动态调整的。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后,欧洲是感受到了冷战、甚至二战结束以后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欧洲对北约的依赖和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受此影响,欧洲对中国这种认知也出现了更为负面的态度。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直努力维护中欧关系大局,积极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一方面,中方坚决反对北约全球化、反对意识形态划线、反对阵营对抗,但另一方面,我们充分理解在当前的现实下,北约仍是欧洲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对欧洲合理的安全关切给予一定尊重和理解。
同时,中国一直建设性参与俄乌问题的解决。自2022年以来,中国一直与俄乌双方保持沟通。截至今年3月,中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4批人道主义援助,并且表示愿意提供包括战后重建在内的支持。
中国还积极联合巴西以及有关“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成立了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力图团结“全球南方”力量,推动停火止战,实现持久和平。中国不是俄乌和平谈判的直接主导力量,但确实是不可忽视的稳定支点,在当前局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中国或许是冲突方以及欧洲真正需要的志同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