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石漠化治理后的云南西畴县俯瞰。 吕德仁摄
一
谢成芬嫁到海子坝村时,村里还不通电,不通公路。
海子坝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蚌谷乡的一个村民小组,西畴县大部分土地是山区,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海子坝村尤甚。
谢成芬勤劳,脑子灵,嫁过来三年就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盖了村子里最好的房子。可同村的乡亲们仍过得十分艰难。
1996年换届选举,谢成芬被选为村小组长,村民们希望她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富裕。
海子坝村的土地都是石窝子地,一个石窝子只能种几棵包谷,一亩地一年只能收百把斤包谷。
谢成芬开始带领乡亲们在石窝子里炸石改地。她动员大家集资,买来大锤、钢钎、凿子,带着大家早出晚归,打眼放炮炸石头。干了将近一年,石头炸得差不多了,他们又到河沟里去挑土,把地垫高了几十厘米。
就这样,原来的几百亩石窝子地,变成一千多亩良田,粮食产量翻了四倍。
2004年,西畴县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海子坝村不在电改之列。谢成芬急了,到电力公司去争取。
电力公司同志说:“你们村口那八公里石窝子路,车根本没法子开进去,我们把材料、工具拉到进村的公路边,你能组织人把东西搬进村,就帮你们改。”
可是,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没有劳动力,谢成芬就扛着杠子,领着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硬是把七八米长的水泥电线杆、三百多公斤重的变压器、电缆线扛进村。
县里在各乡镇推广小水窖,谢成芬为全村每户争取到一个。
2008年,谢成芬又发动全村村民,把包谷地改种核桃,挂果后,村民收入又翻了几番。
那一年,谢成芬担任村支书兼小组长,两副担子一肩挑。
二
进村那八公里的石窝子路,极大地限制了海子坝村的发展。为此,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村民们商定,大家集资,一家出一个劳力,不管三年还是五年,一定把路修通。
集资筹备好了,可对于修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有人开始泼冷水,有人说起了泄气话。
干还是不干?钱用完了咋办?谢成芬陷入了两难。
干!必须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车到山前必有路,钱没了,再想办法找。
2014年开春,工程正式开工。
那天,村里几位老人来到工地上问谢成芬:“成芬啊,我们这几个老人,能等得到路修通的那天?”
“等得到!等得到!”谢成芬说,“路修通了,村上出钱包辆车,接你们去县里玩、去州里玩!”
这几位老人,全都没去过州里,有的还没到过县里。
“那就拜托你了!拜托你了!”老人们激动地说,“我们等着那一天!”
谢成芬记住了老人们的嘱托,带领几十个老乡,炸响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
参加修路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开工没几天,就有人吃不消了,有的脚被石头砸伤了,有的手被石头割破了。
工地上,最重的活儿是扛石头。炸药炸开裂的石头,用钢钎撬下来,每块少说也有两百来斤。男人们两两搭档,用杠子扛到路边码起来,准备砌边坡、砌路埂用。可有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人却落单了,因为他身体好,力气大,扛的石块也大,没人敢跟他搭档。
“我跟你扛!”谢成芬说。
“二婶!石头重得很,你扛得动?”男人问。
“扛得动!”说着,谢成芬已经把杠子拿在手上了。
“算了,二婶,这不是女人该干的活。”
“来着!你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