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迅达热水器  长虹空调  全国客服热线  老板燃气灶  日立空调  美的燃气灶  威能热水器  万和燃气灶  怡和智能马桶  三菱空调 

三大天团六场德奥巅峰之声,一个上海乐迷都听到了今日资讯

   更新时间: 2025-11-26 09:11  发布时间: 47分钟前   2160
核心提示:11月,被公认为德奥乐团乃至全球交响乐团中实力最强的三大“天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基里尔·别特连科、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丹尼尔·加蒂三位“全球指挥大师之翘楚”的率领下,以六场近百人编制的音乐会,令德奥音乐“巅峰之声”在浦江

11月,被公认为德奥乐团乃至全球交响乐团中实力最强的三大“天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基里尔·别特连科、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丹尼尔·加蒂三位“全球指挥大师之翘楚”的率领下,以六场近百人编制的音乐会,令德奥音乐“巅峰之声”在浦江之滨经久不绝。笔者有幸现场领略这六场演出,惊叹的同时有感于上海之幸、乐迷之幸。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上海演出现场

11月4日—5日率先登场的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德奥名团中,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是保留德奥音乐历史基因和精神胎记最显著的,被誉为“世界古典音乐和交响乐团活化石”。其成立于1548年,不仅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的交响乐团,也是唯一被授予“欧洲文化基金会世界音乐遗产保护奖”的乐团。

近500年历史中,担任过乐团首席指挥的不乏冯·韦伯、罗伯特·舒曼等音乐大师,而此番率团的正是乐团新任首席指挥丹尼尔·加蒂。这位拥有傲人履历的意大利指挥大师,正试图以“意式新声”重构“德奥正统”,赋予德累斯顿链接传统和现代的新活力。

两晚的演出,从莫扎特、贝多芬、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到韦伯恩,皆为德奥经典。加蒂的处理令“德累斯顿之声”不同于以往的浓郁厚重,而是多了分细与柔。在韦伯恩《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慢板乐章》中,加蒂展现了其出色的声效点化能力,弦乐织体如极度柔软的流质在加蒂指尖揉碎散逸,罗曼蒂克式的风情如溪水般汩汩而来,美轮美奂。

在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中,加蒂在保持从容不迫、雍容达观的指挥风格的同时,在音响塑造和音乐元素排列组合上施展出更多个性。其对于第一乐章的处理以较为迟缓的速度将音乐脉动拉得很长,并以解剖刀式切块和显微镜式扩大,䌷绎出精致入微的力度和层次变化,带有几分冥思的气质。又如第五乐章,加蒂的处理不是外向的,更侧重于展现丰富的内声部运行,并通过对平稳绵长的线条的“描边”来积蓄力量。碎片化的音乐元素在加蒂的调控下依旧井然有序,共同编织成一幅色彩绚烂的炫技赋格篇章。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新任首席指挥丹尼尔·加蒂

除了细与密,加蒂对意大利音乐的戏剧性的处理,也可见于其对“非极化”运用和“入乡随俗式”调和的智慧。在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中,加蒂以明确的勾描提示以及对和声张力对比的强意识,将科里奥兰倔强悲壮的性格演绎得极为雄浑,而柔美的副部主题则被晕染得细腻如荧。

但笔者以为两晚演出最为精彩的,是对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演绎中所实现的指挥个性与“德累斯顿之声”的绝佳平衡。该曲中,加蒂麾下的德累斯顿以惊人的情绪饱和度、特意加宽的旋律收缩幅度和辉煌的音色,呈现出几近完美的演出效果——加蒂以热烈的情绪注入音乐的每一个声部,奋力牵扯出极富表情的音乐织体,编织于大脉动的音乐洪流中。雄壮的英雄主题在一唱三叹的猛烈激流中熠熠生辉,而密集的散点音符被加蒂无一遗漏地串接在主题两侧,并做了适当强调,真正诠释着丰富的内声部运行和微妙的节奏呼吸。

如果两晚的“德累斯顿之声”仅是德奥“巅峰之声”的序曲,那随后的柏林爱乐乐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方是真正“掀顶之狂”式的巅峰对决。

柏林爱乐乐团上海演出现场

被广大乐迷誉为“地表最强”的柏林爱乐乐团,此番在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的统携下,于11月15—16日再度登临上海。从开票分秒售罄的火爆反响,沪上乐迷的期待可见一斑。

笔者以为,“德累斯顿之声”有其标志性特色和所长,而“柏林爱乐之声”则毫无局限地具备了音乐厅内极致听觉盛宴的一切可能性。两日的曲目——俄东的“万花筒”到德奥的“大气磅礴”,柏林爱乐乐团皆表现得令人惊叹。

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别特连科,作为当代古典乐坛“多边形战士”的代表,其麾下的柏林爱乐几乎场场都能收获碾压式好评。乐团几乎集聚了全球各器乐演奏领域“精英中的精英”,其乐手的技术实力可想而知。

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

首日雅纳切克《拉什舞曲》,明亮辉煌的管乐号角音型一经勃发,丰腴优美的弦乐伴之款款流淌,便彰显着这支巅峰乐团叹为观止的实力——呼之欲出的油画般的饱和色调。无论平衡感和协调性,还是场景模画和层次布局,柏林爱乐都时时诠释着何谓“出神入化”。首日巴托克《神奇的满大人》为乐团的主要声部和配器的单兵拉练提供了绝好的舞台。

别特连科的处理方式尤为笔者所关注。与加蒂最大的不同,是别特连科源源不断的激情与能量。《神奇的满大人》序奏多声部和弦和固定和弦拼合的“响音音簇”中,别特连科凭借精准的点位和火热的激情,勾挑出乐团锋利感和木管的嘲讽感。

在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中,别特连科对于细节关照以及在节奏上的步步生花,令乐团的音色更如万花筒般缤纷绚烂。当音乐进入高潮时,浓烈的音块相互碰撞,如链式反应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威慑力。

在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中,别特连科先是以轻盈的手势涂抹出一片朦胧的甜蜜感,又让主题在各乐器组间似“蛇”一般地缓慢穿梭和线形交接,且似乎有意弱化了弦乐的音量,营造出薄雾、纱绸的曼妙感。

柏林爱乐乐团上海演出现场,中国音乐家曾韵首次以圆号首席身份来到上海

然笔者最为期待的当属次日下半场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这首世界交响曲库中的“明珠”,亦为柏林爱乐乐团的保留曲目。别特连科与乐团展示了两天来最强烈的情感注入与最亢奋的演奏状态,乐团也以登峰造极的声响奇观铸就了最具别特连科个性的勃拉姆斯。

对于音乐架构的设计和对声部的排兵布阵,别特连科变化多端,尤其是对宽音程大跳的处理在速率上也体现了明显伸缩,不仅风骨毕现,也陡增绝望之情。面对大量织体音块连篇累牍地堆积抗争,别特连科收放自如,以精准的节奏定型与关键部位的提亮,让这场命运的抗争尤为扣人心魄。该曲尾声别特连科在雷厉风行的大幅牵引下,乐团掀起的洪流势不可挡,直冲向尾声的凯旋。不少现场乐迷在演出后交相赞叹:这才是无与伦比的“王者之声”。

柏林爱乐乐团的两场演出落下帷幕不到一周,维也纳爱乐乐团又翩然而至,于11月22—23日,在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的执棒下,呈现了舒曼、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三位德奥大师的经典。

如果说柏林爱乐乐团是“地表最强”,那全球乐团敢与之争锋的,恐怕唯有维也纳爱乐乐团了。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象征,维也纳爱乐乐团以最纯正的奥地利皇室风格的“金色之声”闻名。

国人熟知维也纳爱乐,还与其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相关——这场全球各国争相转播的音乐会,早已成为世界古典乐坛万众瞩目的盛事。而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大师正是在丹尼尔·加蒂之前担任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且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有长达二十五年的合作,被中国乐迷亲切地称为“大熊”。

蒂勒曼是土生土长的德国指挥家,德奥音乐的基因深深流淌在他的血液中,其无可争辩地被视为德国“中生代”指挥第一人。柏林爱乐乐团的音色更接近油画的质感,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更像是一幅戗金漆画抑或镶金蛋彩画,饱含浪漫的贵族气息。作为顶尖音响造型大师的蒂勒曼,有着比加蒂更为敏锐的塑形技能,也不似别特连科的“层林尽染”。这恰是最贴合笔者口味的。

首日舒曼《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维也纳之声”的典雅与温暖便展露无疑。蒂勒曼指挥起拍较慢,沉稳理性地专注于声部的平衡和传切,其双手小幅地模划提示于特定声部的强弱舒放,以调动起声部整体的感官,赋予细节以节奏弹性,让音乐织体展示出活态组织般的细微变化。不少乐段都可以明显看到蒂勒曼左手下垂摇曳以指示弱奏,右手执棒上扬以指示强奏——双手的配合使用就像控制电流强弱的渐变灯开关一般。

在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中,蒂勒曼的设计又多了智性考量。例如第二乐章的抒情段落,在消除极限音域、支配精巧的平衡感时,又制造出一种浑然漫涨的效果并逐步扩张。又如在前两个乐章下调情感基调,至第三乐章起,蒂勒曼将整体情绪阈值调高,并用猛力灌注第四乐章,以先抑后扬强化作品中悲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被中国乐迷亲切称为“大熊”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克里斯蒂安·蒂勒曼

次日的布鲁克纳《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蒂勒曼更将这种细密编织与绝妙塑形之力发挥得登峰造极,其强弱幅度之大,“音乐建筑”之瑰玮,令人惊叹。面对更为复杂的主题并置、延展与互动,蒂勒曼愈发关切于通过缓慢发展和层层铺陈来制造情绪高潮。

较慢的推进速度和大量留白,使得乐团各声部能够将每一乐句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尤其是低音弦乐常常获得蒂勒曼的“特殊关照”,令厚重、压抑乃至郁结的“布鲁克纳伤愁”更为明显。第四乐章蒂勒曼对于宏大结构纵向与横向上的把握皆展现出巅峰大师的技巧性,依靠大幅施展的雄浑之力将音乐导向震撼人心的尾声。

六场演出所呈现的德奥音乐“巅峰之声”,从“德累斯顿之声”的圆融内敛、“柏林爱乐之声”的浓厚多彩,到“维也纳之声”的典雅华贵,三大乐团不仅为沪上乐迷倾情奉上德奥经典的极致听觉盛宴,更凭借各自特色与指挥个性的融合,展现了伟大“德奥之声”的多个面向,及其所蕴含的音乐精神的无穷力量。

本月,还有俄罗斯音乐永恒乐团、意大利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铜管组等世界顶级乐团在沪上“百家争鸣”。密集的高品质演出,共同标示了上海这座人文之城、“演艺之都”的音乐文化品位。

【最后,小编礼貌提醒:乐章之间不鼓掌在当下已经成为常识,但还有不少观众不知道,乐曲结束时,在指挥的手放下来之前也不能鼓掌——乐曲其实还没有完全结束,处于弱收阶段,此时响起炸裂的掌声和喝采,是对演出的粗暴打断。这种抢着要在第一时间冲出来的鼓掌和喝采行为,不仅是对乐团和指挥的失礼,也剥夺了其他观众本可以享受的余音绕梁的美妙体验。阿巴多生前在琉森音乐厅的演出,弱收时长曾高达2分钟以上,全场静默,无一人鼓掌,乐团和观众因此共赴了一段优美而崇高的时空,成为全球乐迷津津乐道的佳话】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