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乐
海伟股份于11月20日启动全球发售,预计于11月25日在港交所上市。本项目采用定价发行,发行价为14.28港元/股,基础发行股数约为3083万股,对应基础发行规模约4.4亿港元。此外,本项目还设置了发售量调整权及超额配售选择权,若全额行使则发行规模将达到5.8亿港元。
B轮股东浮亏超44% 港股市值仅10亿港元 上市或面临流动性不足
从发行架构来看,本次IPO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尽管4.4亿港元的基础发行规模在今年港股IPO市场中属于小规模项目,但却吸引了8家承销商参与。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公司前期机构路演反馈不及预期,希望通过引入更多承销商扩大触达投资机构的范围。其中,承销商Livermore过往参与的项目普遍存在“机构冷、散户热”的极端分化特征——国际配售认购倍数通常低于1.5倍,主要依靠散户高倍数认购触发回拨机制,散户被市场质疑为“接盘侠”。
基石投资方面,本次IPO唯一的基石投资者为汇兴丽海,投资金额约2.16亿港元,占基础发行规模的49.07%。不过这一高比例基石认购并未有效提振市场信心:一方面,汇兴丽海过往无任何基石投资记录;另一方面,单一的基石结构缺乏多元化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该基石的关联方汇智国际也现身在承销团之列,推测该认购订单可能并非市场化行为。
在本次港股IPO之前,海伟股份共进行了3轮融资,合计募资2.9亿元人民币。其中,、等知名产业投资者分别在A轮、A+轮入股,两轮融资的每股成本约8.25元人民币,按本次14.28港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已实现36.6%的浮盈;而B轮投资者则面临显著浮亏压力,该轮每股成本约18.79元人民币,当前浮亏已达44.4%,其投资者包括河北战新、宜昌基金、安徽基金等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资金。地方政府背景资金对项目收益通常有更规范的考量标准,而公司作为小市值主体在年内完成递表与上市进程,其背后或存在特定的推进因素。
本次发行后,公司市值至多仅23.5亿港元。由于本次为H股上市,符合港股通标准的市值部分(新股发行及全流通部分)不足10亿港元,而港股通纳入门槛约为100亿港元,这意味着公司上市后股价需上涨10倍才能达到纳入标准。尽管公司流通盘较小,存在一定资金炒作空间,但10倍的股价涨幅极易引发监管关注与舆论热议。此外,公司H股投资者限售期长达一年,叠加流通盘偏小、基石持股比例较高等因素,上市后大概率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2025年前五月收入及净利润双降 上下游议价能力不足为成因之一
从基本面来看,公司近年收入与利润呈现显著波动态势,短期业绩面临一定压力。2022-2024年,海伟股份收入分别为3.27亿元、3.30亿元及4.22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达到27.9%;然而,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收入为1.57亿元,同比小幅下降3.2%。利润方面,海伟股份的波动更为明显:2022年净利润1.02亿元,2023年同比下降31.5%至6982.6万元,2024年虽同比回升23.8%至8641.8万元,但2025年前五个月净利润再次同比减少4.6%,为3136万元。
盈利波动背后,是公司上下游议价能力薄弱带来的经营压力,这一问题在供应链与客户端均有明显体现。供应端方面,公司面临供应商集中及原材料“卡脖子”双重风险:2022-2024年及2025年前5个月,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各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0.4%、78.6%、89.9%及74.4%,供应商集中度居高不下;核心原材料电工级聚丙烯技术壁垒高、全球供应量有限且主要由海外企业掌控,导致其成本长期占销售成本的80%以上,2022-2024年及2025年前5月占比分别达82.5%、84.5%、83.4%及80.8%。同时,在地缘政治冲突、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下,原材料成本未来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客户端方面,行业竞争加剧与下游客户较强的议价能力,使得公司核心产品面临持续价格压力。比如,作为公司股东之一的比亚迪透过与潜在供应商的竞标程序下达金属化膜的订单,为保持公司在投标过程中的竞争力,公司下调售予比亚迪的金属化膜的价格。受此影响,电容器基膜毛利率从2022年的48.6%下滑至2025年前5月的41.2%,金属化膜毛利率从2023年的23.7%降至2025年前5月的21.2%。此外,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强也导致公司应收账款高企,2025年前五个月贸易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达2.89亿元,占同期收入的18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长达157天。
盈利波动进一步传导至现金流层面,2022-2024年及2025年前5月,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32亿元、-8937万元、1723万元及-3581万元,现金流稳定性不足。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账面资金仅1.6亿元,资金压力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承压与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公司当前还面临明显的产能压力,产能问题成为制约业务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截至2025年前5个月,电容器基膜产能利用率已达98.2%,金属化膜产能利用率为83.1%,产能接近饱和。海伟股份在招股书中表示,提升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是公司核心战略之一,业务增长高度依赖产能扩展计划的高效执行。
基于此,本次IPO募集资金净额的82%拟用于在中国南方建设新的电容器基膜生产工厂,规划建设两条年产能约8000吨的生产线。不过,截至目前公司尚未选定工厂选址,这意味着中短期内产能紧缺的压力仍将持续,如何平衡短期经营需求与长期产能布局,成为公司上市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