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0日下午,正在巴西帕拉州贝伦市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主会场“蓝区”意外发生火灾。
消防员在6分钟内就扑灭了火势,并无人员伤亡报告,但有13人因吸入浓烟接受了紧急处理。中国代表团表示“中国角”区域未受火灾影响。
据央视新闻报道,火灾发生的“蓝区”设有各缔约方展台以及各代表团和媒体办公区域。“中国角”位于“蓝区”中央区域,火灾发生后,现场人员按照安保人员指示撤离。
“蓝区”至少要关闭到当地时间晚上8点。而对工商界更友好的“绿区”仍然开放。火灾原因目前仍在调查,分析人士称,初步判断或与微波炉等电器设备有关。
当天峰会议程正进入倒数阶段,火灾使谈判复杂化。
目前尚不清楚中断将对谈判产生什么影响,谈判内容包括讨论加快世界摆脱化石燃料,以及将富裕国家向较贫穷国家提供的气候援助增加两倍。没有参加会谈的美国预计将放弃这两项努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天在现场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球气候治理已进入关键阶段。他呼吁各方展现政治意愿和必要灵活性,推动达成兼顾减排、适应和资金支持的平衡方案,确保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继续保持可行。
古特雷斯特别指出,资金问题是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他呼吁制定清晰可信的融资路径,推动发达国家在2035年前每年动员3000亿美元,并向每年1.3万亿美元的融资目标迈进。
为期12天的大会吸引了来自近200个国家的5万多人参加。
从具体的议程安排来看,在11月21日之前,数千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将商议各国气候行动计划,推进实现每年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提出新措施支持各国适应气候变化并加快实现向清洁经济的“公正转型”。
2015年12月12日,各国在法国首都通过了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是控制全球升温幅度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各国以“自主贡献”方式提交减排计划,每五年更新一次。
如今10年过去了,实际进展与目标仍有显著差距,若按现有政策轨迹,本世纪末升温可能达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