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21日,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雨林门户——巴西贝伦,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此拉开帷幕,近200个国家、数万名代表齐聚,商讨人类如何在一个变暖的世界中,实现“有气候韧性的繁荣未来”。
本届大会恰逢《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被视为全球气候治理从承诺走向执行的“关键检验点”。大会首次将“气候适应与韧性”作为核心议题,系统回应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脆弱国家被边缘化等一系列日益严峻的挑战。
会议期间,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国际项目高级副总裁雅米德·达格内特(Yamide Dagnet)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COP30必须推动各国以更有力、更快、更具创造性的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并采取有效且快速的减排行动。
“我们正站在气候行动的十字路口——COP30必须推动各国以更快、更有力、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同时完成‘刹车’与‘加速’两项任务。任何一方的滞后,都将使我们彻底偏离1.5℃的控温轨道。”达格内特说。
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速度远远不够
《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是一个回顾与反思的节点。
达格内特指出,过去十年间,全球在能源转型、政策制定与公众意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她列举了几个关键数据:清洁能源领域已创造362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石油、天然气与煤炭行业的总和;太阳能的发展速度是2015年预测水平的四倍;超过80%的经济体已承诺实现净零排放。
“这些成就表明,《巴黎协定》建立的机制是有效的——它阻止了世界走向升温4至5摄氏度的灾难性路径。”她说。
然而,联合国在今年发布的多项报告中指出,当前的气候行动“速度与规模仍远远不足”。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的报告更警示:全球仍偏离1.5℃-2℃的控温轨道。
“我们像是一辆正在下坡却刹车失灵的卡车,”达格内特比喻道,“虽然引擎正在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能源,但整体的冲势仍未减缓。”
“刹车”与“加速”
在达格内特看来,COP30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国际社会在两方面取得突破:一个是“刹车”即阻止系统性破坏。这包括遏制森林砍伐与退化、减缓海洋酸化、控制海平面快速上升等“破坏性力量”。她特别强调,COP30主席团计划启动的“热带森林永续机制”(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是一个积极信号,但必须强化原住民与地方社区的参与,并建立覆盖所有毁林驱动因素的统一标准。
“自然不仅是气候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更是构建韧性的基础。我们不能只关注热带雨林,却忽视北方森林的退化问题。”达格内特说。
另一个是“加速”即推动系统性变革。达格内特提出四大加速方向:清洁能源转型:继续扩大太阳能、风能规模,并加强电网灵活性;气候韧性基建:推动适应型农业、城市海绵系统、耐候建筑;公正转型机制:保护工人与社区在能源转型中不受损害;创新融资工具:扩大可负担保险、气候债券与风险分担机制。
“‘加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意愿与社会动员的问题。”她强调。
从抗冲击到可持续繁荣
COP30首次将“气候适应与韧性”作为大会主题,这在达格内特看来是“迟来但关键的转向”。
她指出,“韧性”不应仅被理解为“承受冲击的能力”,而应被定义为“预见冲击、承受冲击、迅速恢复,并持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
为构建这样的韧性,她提出五项优先路径:一是强化全球气候机制韧性。“即使在地缘冲突与多边主义受挫的背景下,《巴黎协定》仍须发挥定锚作用。”她呼吁各国在COP30中进一步巩固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建立更严格的透明度与问责框架。
二是弥合“两大差距”。除了广为人知的“排放差距”,达格内特特别指出“韧性差距”正被严重忽视。“许多国家,尤其是脆弱国家,完全没有能力应对日益频繁的气候冲击。COP30必须将适应行动提升到与减排同等的战略高度。”
三是统筹适应、损失与损害,落实气候正义。她批评当前适应资金“严重短缺且分配不公”,导致许多社区暴露于无法应对的气候风险中。“即使最佳适应措施也有其极限,因此损失与损害机制必须与适应行动同步推进——这不只是气候议题,更是正义议题。”
她以近期飓风“梅丽莎”造成的破坏为例,指出小岛屿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正在为别人的排放付出代价”。
四是将自然作为系统性解决方案。作为大会主办地,巴西贝伦所处的亚马雨林区域本身就传递出强烈信号。达格内特强调,森林、红树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不仅是碳汇,更是“减缓-适应-生物多样性”三重效益的载体。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必须从边缘走向气候谈判的核心。”她说。
第五是资金、资金,还是资金。达格内特直言,没有资金,一切雄心和框架都是空谈。
COP29虽设定了“到2035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筹集1.3万亿美元气候资金”的目标,其中发达国家承担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但落实机制仍模糊。她呼吁COP30必须在三个方面取得进展:确保适应资金占气候融资总额的合理比例(目前不足20%);简化融资流程,提高资金可及性;撬动私营资本,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资金流向体系。
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守住1.5℃?
采访中,达格内特并未回避最尖锐的问题:我们是否还能守住1.5℃的目标?
“从技术上说,是的;从政治上看,难度极大。”她坦言,“COP30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气候行动的加速器。我们必须把它变成一场‘执行大会’而非‘承诺大会’。”
她强调,各国必须在COP30提交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并建立清晰的年度追踪机制;“韧性”必须成为所有气候项目的核心指标;自然与资金必须成为所有议题的“交叉主轴”。
“我们不能再把气候适应、自然保护、能源转型视为孤立的议程。在这个十年里,它们要么共同成功,要么一齐失败。”达格内特说。
(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会对本报道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