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探测国际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提升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1月5日至8日,香港桂冠论坛2025在香港科学园隆重举办。论坛汇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邵逸夫奖得奖者以及来自超过20个国家及地区的逾20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共同探讨科研成就与未来创新方向,展开思维激荡的学术交流之旅。
本届桂冠论坛主题为“汇聚顶尖思维 启发科学成就”,为期四天的论坛活动内容丰富,设有多场邵逸夫奖得奖者专题演讲、全体会议、分科小组讨论,以及由青年科学家主导的研究简报及海报。活动聚焦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数学科学三大邵逸夫奖学科领域,探讨多项前沿主题,包括大质量黑洞、蛋白质降解途径及单能表示论等。

论坛重点之一乃致力促进杰出科学家与青年学者之间的深度交流。青年科学家将展示 最新研究成果,借此激发创意思维与科研协作,同时参观本地顶尖科研实验室,包括 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深入了解香港的科研创新生态。
“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策尔在2025香港桂冠论坛上对媒体表示,他所在的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一些中国学生已经成为团队中的后起之秀。根策尔称赞道:“我遇到的中国学生大都非常努力。”
根策尔还表达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太空军事竞赛的担忧。“我们在太空的研究机构曾与许多俄罗斯组织合作过,在太空中有一个大型实验室,我们非常希望能继续进行,但(现在情况)让我们无法做到。”根策尔说。
论坛期间,一些顶级科学家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中国多个科技基础设施或航天项目,认为“中国天眼”(FAST)等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了不起的成就,期待今后有更多跨区域、跨文化、跨世代的合作交流。
根策尔表示:“作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我不仅对接收(射电辐射)信号感兴趣,更希望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些信号。毫无疑问,我认为FAST望远镜对于参与搜寻衰变射电源特别是快速射电暴方面至关重要。”
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天体物理学家西蒙·怀特(Simon D.M.White)看来,针对天文学领域的合作,西蒙·怀特认为取长补短的经验非常重要。“一方面中国可以借助国外丰富的天文学发展经验,通过人才交流等方式获得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中外合作的团队也能借助如FAST等先进的设备进行观测。”“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FAST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被誉为“中国天眼”,该望远镜也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就在论坛召开前夕,根据媒体10月18日报道,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探测到一种新的来源于恒星黑子区域磁场的毫秒级射电暴。该成果填补了我们对太阳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场认知的空白,对于推动太阳系外的空间天气研究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202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物理学院客座教授迈克尔・佩里曼(Michael Perryman)表示,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FAST)的发现成果令人惊叹,它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一样,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它们在国际上都具有重大影响,在世界舞台上备受重视。”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是一种大视场兼备大口径的新型光学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国际上首先发展了在一块镜面上同时实现几十块薄镜面的拼接和曲面形状的连续变化的主动光学技术,以及新的数千根光纤的快速定位技术,从而成为全球光学天文望远镜的一个里程碑。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科学产出正处于高产期。
据了解,过去一年间,依托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共发表论文417篇,其中《科学》封面文章1篇、《自然》子刊9篇、《科学》子刊1篇,再创历史新高。同时,郭守敬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已被全球共计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并开展科学研究,下载数据量约170T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373万次。

论坛由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下称「论坛委员会」)主办,李兆基基金全额赞助,并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担任主要合作伙伴。
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中国力量
从青海冷湖的AIMS望远镜到贵州深山的“中国天眼”FAST,从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到中法天文卫星发射,一批观天利器相继建成并取得突破,持续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中国力量。
探秘宇宙,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向前。
去年6月2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法天文卫星(SVOM)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升空,随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将开启探秘伽马暴的重要任务。这是中法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此次中法天文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发现和快速定位各种类型的伽马暴;全面测量伽马暴的电磁辐射性质;利用伽马暴研究宇宙的演化和暗能量;快速后随观测引力波等天文暂现源。
参与中法天文卫星项目的中法两国科学家表示,期待中法天文卫星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也期待两国进一步加强航天交流与合作,共同实现航天梦想。
在参观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天文仪器创科实验室时,实验室主任严人斌教授介绍说,实验室的大型光谱巡天项目与内地以及国际多所大学和机构展开合作。
一位与会的青年科学研究人员坦言,虽然现在在国际天文探测方面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没有特别凸显,但还是担忧随着大国竞争、俄乌冲突的持续,地缘政治冲突国际合作的展开,因为航天项目的合作早已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近地轨道载人和载人登月等。“太空探索周期长、耗资大、难度高,各国、各机构、各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大家齐心协力,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就能迈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