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是通过保护、恢复、可持续利用和管理自然或经改造的生态系统,应对社会、经济与环境挑战,并为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韧性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益处的行动。NbS已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内的国际社会认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手段,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NbS的成功经验
一是高层的政治意愿和清晰的政策目标。如巴西在其国家自主贡献中明确提到NbS,实施《预防和控制亚马孙森林砍伐行动计划》和《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英国实施《英格兰泥炭行动计划》、“大北方沼泽”倡议和《英格兰树木行动计划》,保护和恢复泥炭地生态系统,提升碳汇能力。美国实施《通过增加必要的树木修复现有公共土地法案》《牧场可持续性和可行性规划网络》《国家再造林战略》,促进可持续农业实践,恢复森林生态系统。
二是长期和稳定的资金投入。各国普遍采用混合融资模式,公共或慈善资本通过提供担保、技术援助等方式,撬动私人资本。如在埃塞俄比亚与中国的合作中,中国不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分享工业化经验。或与大宗商品供应链巨头开展合作,如巴西政府与肉类加工商Marfrig、咖啡贸易商Mercon合作,通过向其提供附带有“无毁林”等严格条件的贷款,推动供应链的转型。
三是广泛的社区参与。通过教育和激励措施提高社区参与度,增强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如在印度尼西亚红树林恢复项目中,政府与当地社区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恢复计划。巴西明确保障土著土地权,将其纳入生态服务付费体系。埃塞俄比亚在“绿色遗产计划”中,通过全民动员,建设12 万个苗圃的同时,可提供76.7 万个就业岗位。
四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多个国家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提高NbS项目的实施效果。如巴西通过卫星监测追踪毁林的驱动因素,进而动态优化NbS策略。印度尼西亚在NbS实施中依托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使用防火巡逻和红外监测等技术手段,保护苏门答腊虎等濒危物种。
二、NbS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是政策执行难度较高。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障碍,包括政治不稳定(如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官僚主义等。此外,NbS的实施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合作,可能引发矛盾行为,如英国一边投入公共资金修复泥炭地,一边仍允许泥炭燃烧,增加了政策执行的复杂性。
二是资金激励不足。NbS投资通常复杂、定制化、周期长且缺乏流动性,需要积极的管理和专业知识,构成了规模化障碍。同时,NbS带来的适应能力提升如防洪、增强社区韧性等公共产品属性强的效益,目前缺乏市场化的定价和回报机制,导致私人资本缺乏投资动力。
三是监测与评估不到位。一些国家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评估NbS实施效果,仅监测碳汇,缺乏生物多样性指标如物种丰富度、栖息地质量等,无法验证NbS的生态协同效益,影响NbS项目的可持续性。由于投资者偏好可量化指标,忽视文化、生计等非量化价值,NbS项目的实施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美国重新造林战略未明确本土树种比例,存在病虫害风险;埃塞俄比亚因选址不当与缺乏本土参与,在植被恢复中,幼苗存活率不足 80%。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层面的NbS战略,明确NbS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淘汰仅重碳汇、损害生物多样性的NbS实践。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与整合,确保一致性和互补性,将NbS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林业发展政策、生态环境政策中。完善与NbS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NbS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NbS的公共财政投入,将NbS纳入国家预算和财政计划,确保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设立NbS投资基金或专项债券等金融工具。积极拓展绿色气候基金、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的融资渠道,以争取专项资金支持NbS的实施。
三是提升监测评估能力。建立碳汇与生物多样性双指标监测评估体系,制定NbS监测评估指南或标准。利用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监测评估的精度和效率,如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湿地恢复情况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NbS数据中心或信息平台,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流。推动设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LULUCF)单独目标,完善NbS成效披露,提升NbS进展可追踪性。
(作者王文琪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可持续方法论”专栏,旨在理清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提供解题思路与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