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11月12日, 香港交易所宣布对迅清结算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迅清结算控股)进行战略投资。
香港交易所将投资不超过4.55亿港元认购迅清结算控股新发行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香港交易所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旗下外汇基金将分别持有迅清结算控股的20%及80%股权。
据悉,早在今年3月份,港交所就已与迅清结算就该笔战略合作签订备忘录。截至目前,港交所已与迅清结算达成协议。
对于本次收购,港交所披露,本次战略伙伴合作为推动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生态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为离岸债券回购、场外结算及利率衍生工具等未来增长领域奠定基础,同时促进非现金抵押品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
公开资料显示,迅清结算控股为迅清结算有限公司(下称:迅清结算)母公司。迅清结算于2024年10月成立,负责协助金管局以商业化模式营运债券中央证券存管平台— 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

截至2025年9月底,CMU的债券托管总额约达5万亿港元等值。CMU不仅在债券通的债券交易结算及交收中扮演关键角色,还透过优化抵押品使用来推动互换通发展。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本次签约仪式上介绍,CMU亦不断扩大和完善其服务范围。最具标志性的是自 2007年开始支持离岸人民币债券(即点心债)的发行,2017年开通债券通的北向通交易,并在2021年扩展至南向通。
CMU托管的债券总额接近5万亿港元等值,在过去20年间翻了13倍。存放在CMU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总额增至历年新高,达1.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超过8成份额。此外,逾6成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交易是透过债券通进行。
“这些数字表明CMU在推进香港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并巩固其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桥梁,发挥着关键作用。”余伟文表示。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债券通和互换通是继沪深港通、ETF通之后,两地监管部门合作推出的联通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创新合作机制,可实现境内外投资者买卖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债券需求以及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债券通“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开通,可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9月24日上线,方便内地机构投资者透过香港债券市场投资境外债券;2023年5月15日,在债券通基础上,在债券通基础上,“互换通”正式上线运行。
据了解,互换通是全球唯一一个可以让国际投资者以自己的交易和结算习惯投资中国内地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的渠道。
近几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境外投资者增加了对国内人民币债券的配置,他们对通过衍生品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需求也持续增加。在互换通开通前,境外投资者往往只能通过离岸人民币利率互换来管理利率风险。互换通开启后,可极大方便境外投资者参与内地人民币利率互换。
2025年是债券通开通八周年,互换通上线两周年。界面新闻记者关注到,年初以来,有关于债券通以及互换通层面,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早已就两项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推出系列优化政策。
其中,债券通层面,1月,债券通公司服务费下调60%,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推出债券通项下离岸债券回购业务;7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在债券通八周年论坛上公布,将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近期拟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
互换通层面,1月,“北向互换通”(下同)合资格抵押品范围扩大,将在岸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纳入为合资格的履约抵押品;6月,利率互换合约最长交易剩余期限由10年延长至30年;9月,新增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并建立互换通报价商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已新增三家报价商);10月,每日交易额度由现行人民币200亿提升至人民币450亿元。
谈及债券南向通的扩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当前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压缩至历史低位,亟需全球化配置分散风险。“南向通”扩容,将拓宽境内非银机构境外投资渠道,有利于破解非银机构所面临的资产荒与配置局限问题。同时帮助非银机构更灵活配置境外资产、进一步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非银机构的加入为香港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也能助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创新与业务拓展。不过境外债券市场利率波动较大,机构需要关注相应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以及额度限制、交易规则的变化等可能对投资产生的影响。
而针对互换通北向通,中诚信国际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卢菱歌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近年来债券通机制不断完善,叠加互换通等制度安排,推动了债券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外资参与度的稳步提升。
“当前,境外投资者结构已从早期的资产管理类投资者为主,扩展至海外央行、主权基金、境外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公募基金、对冲基金等多元类型。而伴随‘南向通’参与范围扩展至非银金融机构,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正向更深层次迈进。”卢菱歌观察到。
界面新闻记者关注到,自互换通上线以来,交易金额不断提升,已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港交所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港交所互换通平均每日结算金额为人民币217亿元,刷新九个月新高纪录,较2024年前三季增加61%。
与此同时,截至三季度末,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3家境内外投资者参与,累计达成交易1.6万笔,名义本金8.58万亿元人民币。今年第三季度互换通清算的名义金额达1.4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2.6%。
而历经8年发展,债券通的交易规模和参与规模正大幅增加。截至2025年9月末,2025年以来债券通北向通交易量7.80万亿人民币,日均交易量417亿人民币,债券通北向通投资者总数已增加至837家。
从目前外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的规模看,截至2025年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8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2%。
“当前,外资主要配置国债、同业存单及政策性金融债,上述券种投资规模占比96%,对信用类债券的配置仍较为有限。“卢菱歌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十五五期间,随着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不断增强,外资有望进一步扩展对信用债投资,提升其参与深度和广度。”
“两地监管机构已明确支持互换通与债券通的协同发展,互换通与债券通未来有望实现更紧密的联动。”李席丰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两者均依托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有着互联互通的技术支持,而且功能互补性强,可以让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配置人民币资产后,再通过互换通管理利率风险,在业务逻辑上具备联动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