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火热点映中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中有一场戏,茅善玉饰演的美琴和周野芒扮演的老汪意外结缘,在长乐路上来了一场“City walk”,路过兰心大戏院,美琴告诉老汪,这是自己年轻时最喜欢走的一条上海马路。身处上海“梧桐区”的核心地带,这里不仅是城市的地理坐标,更是海派文化“活态”的见证者。

这部反映当代上海老年人生活图景的电影和现实交织映照,11月9日,兰心大戏院携手澎湃新闻旗下观影团“电影湃队”举办《菜肉馄饨》的特别点映,剧院里看电影别有一番海派滋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影的热映,上海评弹团也于11月8日、9日晚在兰心大戏院献上热气腾腾的评弹版《菜肉馄饨》,这场演出也是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
影片放映后,在片中饰演精神科医生的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也就评弹、电影及海派文化与观众展开深入交流。

高博文谈上海话:无所谓标不标准,交流最重要
作为一部本土制作,观众能够在电影里看到大量的熟面孔,高博文透露,拍这样一部电影,没有什么流量明星,过程中要找投资并不容易,是靠制片人和导演的坚韧和对上海深厚的情感,才完成了这样的电影。因为成本所限,片中的演员大多是制片人导演的朋友,“大家一听要拍讲上海故事、上海人生活的电影,都是一呼百应,不计回报,不管什么戏份都积极踊跃来参加帮忙,听凭导演差遣。“
作为一部颇受关注的上海本土题材电影,电影《菜肉馄饨》的沪语元素是吸引大量本地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原因。影片由全上海班底制作出演,片中所表现的上海生活也让上海观众倍感亲切。在高博文看来,“这部电影特别有上海的味道、底蕴、市井气息。”
他印象最深的其中最有烟火气的镜头,是片尾几家碰到一起吃馄饨,其中展现了上海弄堂里独有的邻里氛围——家里包个馄饨,就端到隔壁邻居家一起分享的这份接“地气”,以及上海人热衷结伴喝咖啡的“洋气”,“市井归市井,腔调归腔调,这就是我们上海,最大众的、最高端的,都浑然一体。”

而银幕内外,一些台词语调的发音咬字,也成为一些观众关注讨论的焦点,比如茅善玉独特的“尖团音”发声方式,也有观众能够发现电影里演员的上海话有来自上海不同区县的方言特征。电影中一些台词让一些上海观众也产生了一些疑惑,似乎可以这么读,又好像和自己说的不一样。事实上,剧组在拍摄过程中,对于文字剧本到实际表演的“转译”,也常常会引发讨论,比如影片中直指主题的一句“享受人生”的“人生”一词,就连搞了一辈子滑稽戏的阿庆都一度说不清该怎么发音。
作为上海人,高博文和观众交流了片中一些颇具上海话“精髓”的段落,如片中老金一句“上啊”,有一种“豁上拼命”的气势,很难用普通话的近义词“冲”来表现;包括一些带有暧昧腔调的“调情”话语在字幕中翻译成了“你是我的菜”在上海人看来也稍微差了点意思。
作为语言艺术工作者,高博文谈到,“我自己是上海人,又是唱评弹的,对上海话的发音咬字,在舞台上有自己的讲究。”但回到生活里,高博文分享了自己对此的看法,“上海话其实没有什么标准,因为这个城市的人本身来自天南海北,夹杂各种各样的口音其实都无所谓,只要开口能交流,无所谓什么标不标准、地不地道。”这部电影也引发了很多关于传承上海话的讨论,高博文说,“在我看来,就是要多说,说我们市井的,有生活交流的上海话。”
首周末的放映点映,这碗“馄饨”的人气不断攀升,高博文也切身感受到,“气氛都相当好,大家都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评弹版《菜肉馄饨》,海派文化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配合电影,这两天,评弹版的菜肉馄饨也在上演。评弹版由高博文担任制作人,特邀资深评弹编剧、一级演员徐惠新担任编剧及主演,并集结了郭玉麟、毛新琳、周慧、陶莺芸、朱琳、徐一峰等团内中坚力量,在吴侬软语的婉转吟唱中,将上海市井生活的细腻画卷以传统评弹艺术全新演绎,为观众烹调出一道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都市气息的文化佳肴。

“这又是另外的一种角度,来诠释海派文化”。高博文介绍,评弹版的故事和电影是一样的,但是现场演绎和观众的互动是另一番化学反应,8日晚的首演据反馈,“有100次笑声”。
“海派文化就是这么‘好白相’,大家看电影、看小说、听评弹,未来可能还有舞台剧、电视剧,能从不同的形式里感受到不同的魅力。”
作为评弹演员,一开始演电影,也会难免“起范儿”“拗造型”,进入角色要把左右的东西都体会到脸上,镜头非常不自然。”也是在开机后边拍边适应的过程中,才找到适合的表演方式。“高医生”自曝自己拍摄时候的NG条数不算少,而且当时是带病拍摄,演完医生就立刻真的去看医生了。
对于评弹这种艺术形式,高博文也呼吁年轻人可以主动尝试,“现在年轻人的娱乐形式很多,我们也在加入各种创新去吸引年轻观众,但同时也呼吁在上海的年轻人们,可以尝试了解传统的海派文化样式,听听沪剧、越剧、评弹、滑稽戏,侬了解了解,你身处这个城市。当然你进了剧院,有没有被吸引,那是我们演员的功课了。”
本周末,《菜肉馄饨》率先在上海开启点映,之后也会采取分线发行的方式,从长三角开始作为主阵地率先上映。“江浙地区是普通话影响方言的重灾区,所以希望这样的电影能更多一些。”高博文说。
而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末上海观众中,老年观众群体占了半数以上。兰心大放映场次也不例外。面对到场观影的老年人,“高医生”也用片中的台词鼓励大家,“最重要的是要和人群在一起,不管生活怎样,有高低起落,只要活着,就要享受一天的阳光,享受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