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投资公司与上海企业的股权回购争议,通过“第三方带资调解”握手言和;韩国货轮纠纷当事人主动放弃境外救济,选择在上海海事法院诉讼;中外企业搁置伦敦仲裁约定,转而约定上海作为争议解决地——这些鲜活案例的背后,是上海法院深耕涉外司法改革的实践成果。
11月1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开展“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上海法院见闻”集中采访活动,澎湃新闻随行走进上海法院,观察司法一线的改革动向。
作为汇聚7万余家外资企业的全球国际贸易口岸,上海跨境货物贸易、国际投融资、离岸服务贸易活动密集。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法院围绕涉外审判专业化、数字化、多元化建设持续发力,用扎实的数据与创新的机制,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司法的确定性。
管辖优化:构建专业格局,审理周期压缩至54.9天
上海的涉外审判管辖改革早有布局。2011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上海率先将涉外商事审判拓展至全市各基层法院,目前基层法院可审理标的额4000万元以下的一审涉外商事案件。
2024年12月30日,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正式揭牌,集中管辖原由中级法院受理的涉外商事纠纷,与海事、金融、知识产权三家专门法院形成分工协作,标志着上海“特定管辖法院 +专门审判机构+专业审判人员”的涉外审判格局全面成形。
与此同时,针对性推出的海事、涉外商事协议管辖示范条款,有效提升了涉外管辖吸引力。
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庭长何云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法庭共受理涉外商事、仲裁司法审查等案件1600件,涉案总标的额超215亿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仅54.9天,当事人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司法服务临港新片区的前沿阵地,浦东新区法院通过自贸区法庭实现涉外纠纷集约管辖。截至2025年10月,自贸区法庭已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1900余件,办理国际司法协助调查取证案件11件,完成涉外司法送达170余次。而2019年10月成立的临港新片区审判站,至今已巡回立案285次、巡回审判60余次,执行立案8845件,执行到位金额8.54亿余元,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管辖机制优化之时,多起案件外方当事人主动选择在上海诉讼:一起韩国籍当事人主动选择在上海海事法院申请扣押韩国籍货轮,并向上海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原告上海中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诉被告上海交运大件物流有限公司案中,双方放弃原到伦敦仲裁的安排,重新约定到上海海事法院诉讼。
数字赋能:全流程破壁,从“个案审理”到“风险预警”
针对涉外诉讼“耗时长、成本高、跨地域”的痛点,上海法院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审判全流程,打破时空壁垒。
数据显示,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实现新收案件电子送达覆盖率100%,在线庭审适用率达77.9%,配备先进的同声传译系统和智能庭审平台,成功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到沪巡回开庭。
其中,上海金融法院自主研发的庭审智能语音传译系统,可实现语音实时转换和中英文同步翻译,已促成横跨两国三地的涉外担保纠纷、涉中外四方当事人的金融借款纠纷等多起重大跨国纠纷在线化解。
司法大数据的应用更从“个案审理”延伸至“风险预警”。浦东新区法院自贸区法庭研发的“上海法院自贸试验区司法大数据分析系统”,已采集梳理上海法院31万余件涉自贸案件、全国其他法院9万余份涉自贸裁判文书数据,并与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对接,能精准筛选终本案件识别风险企业。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推送376家经营风险企业,其中9家高风险企业获得专项法律辅导与重整救治。
数字服务还在持续下沉:青浦区法院西虹桥(进口博览会)法庭组建专业涉外商事审判团队,推动审判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黄浦区法院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依托“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提供全天候网上立案、在线调解等服务;虹口区法院将巡回审判“搬入”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2025年8月审理的涉外委托合同纠纷首案,通过数字化实现“庭审观摩”与“规则解读”无缝衔接。
多元解纷:衔接国际规则,涉外案件调撤率达55%
提高国际商事纠纷解决质效,核心在于制度规则创新与解纷渠道多元。澎湃新闻注意到,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始终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顺畅的审判体系。
2025年2月13日,法庭敲响成立以来“第一槌”,审结全国首例参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咨询委员会第14号意见确定逾期付款利息标准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
合议庭精准适用国际公约,以债权人营业地法律确定利息起算点和利率标准,既维护了国际贸易的可预见性,又完善了债权人损害赔偿机制。
“国际商事纠纷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解纷方式难以满足需求。”何云介绍,法庭整合仲裁、调解资源,构建“一站式” 纠纷解决平台,形成“调解优先、分层递进、诉讼兜底”的解纷生态。
在处理新加坡投资公司与上海某股份公司的股权回购纠纷时,法庭创新性引入“第三方带资调解”机制,既让外商投资者安全收回投资,又保障了国内企业正常运营,跳出了“非赢即输” 的诉讼困境。
浦东新区法院则在全国率先设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工作室,引入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及辅助法律服务机构,组建“专家调解员+外籍调解员”复合型团队,通过明确诉调对接规范、优化考核评估提升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成功调解商事争议1375 件,与仲裁机构对接案件56件。
制度创新时,多元解纷成效显现:上海法院受理的临港新片区涉外案件调撤率达55%。世界银行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司法成本、时间消耗均优于经合组织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司法程序质量指数”位居全球城市首位。
